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是最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CTCL),因其蘑菇形的皮损而得名。其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是小至中等大、核染色质深呈脑回状伴透明胞质的不典型淋巴细胞亲表皮增生。经典的MF经历斑片期、斑块期和肿瘤期三个临床分期。大部分MF病人可以持续稳定在早期病变,只有少数病人发展至肿瘤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以往的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分别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两者在MF不同发展时期的影响程度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较大样本量的MF病例中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染色的方法探索Treg和三种皮肤DC:朗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s, LC)、真皮树突状细胞(dermal dendritic cells, d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pDC)在MF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分布和相互关系。第一部分Treg与DC在MI=不同发展阶段的分布特点目的明确Treg和DC在MF各发展阶段的分布特点及与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IHC染色法检测斑片期、斑块期和肿瘤期MF组织中Treg和三种树突状细胞:LC、dDC和pDC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正常皮肤作为对照。分别用FOXP3标记Treg, CD207标记LC, CD209标记dDC, CD303标记pDC。结果FOXP3定位于Treg的细胞核,在MF斑片/斑块期数量明显高于肿瘤期,斑片期和斑块期无明显区别,正常皮肤无FOXP3+细胞。和正常皮肤相比,各期MF病人均有真皮浅层LC的轻度增多,CD207定位于LC胞膜及胞质,在胞质内呈颗粒状;dDC数量和肿瘤分期密切相关,随着肿瘤发展,数量呈递增趋势,CD209定位于dDC的细胞膜;pDC数量在各期MF中均有轻度增多,与分期无明显相关性,CD303定位于pDC胞膜。结论MF组织中肿瘤细胞间浸润的Treg数量与肿瘤分期有关,斑片/斑块期病变中Treg的数量明显高于肿瘤期;各期MF真皮组织中均有少量LC和pDC的浸润;dDC的增生和肿瘤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肿瘤期MF中数量最多。第二部分MF中Treg和dDC的时空相关性目的揭示MF各发展阶段中Treg和dDC的数量和空间位置的关系方法IHC染色后分别计数病变中每个高倍视野中FOXP3+、CD209+的平均细胞数。采用IF三重染色法检测各期MF中Treg和dDC的相互位置关系。结果斑片、斑块和肿瘤期MF组织中每个高倍视野中Treg和dDC的平均数分别是36,41,10和9,21,49。Treg浸润在肿瘤性T细胞之间,而dDC主要分布在靠近正常组织的肿瘤外围区,两者之间无紧密接触。结论斑片期和斑块期MF组织中浸润的Treg数量明显高于肿瘤期MF。相反,dDC的数量随着MF的发展而增多。在各期MF中均未发现Treg和dDC在空间位置上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