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武汉雷神山医院320例COVID-19患者出院后18个月的呼吸系统功能预后进行随访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0年4月,武汉雷神山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并康复出院的320例COVID-19患者,依据患者入院时情况及资料,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至第七版)分为普通型、重型两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追问及补充患者的吸烟史、既往史、体育锻炼情况等基线临床特征,进行m MRC呼吸困难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估出院时胸部CT表现及半定量评分。并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时询问患者存在的临床症状,并对m MRC呼吸困难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及胸部CT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6.0及Graphpad Prism 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进行两组间比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如有统计学意义,再用Bonferroni法或LSD法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多组率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利用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组随访期间的胸部CT吸收情况。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变量对预后价值,单因素分析设置变量P<0.1进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按体育活动等级、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情况进行亚组内分层的Cox回归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情况1.1基线一般情况:共纳入320例患者,分为普通型179例(53.4%)及重型141例(46.6%)两组。重型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明显高于普通型组(53.3±14.5比65.1±11.8岁,23.75±1.82比22.62±1.68 kg/m~2,P<0.001)。普通型患者的中位住院天数显著低于重型患者[16(11~21)比23(18~28)天,P<0.001]。普通型组中等运动量及以上等级的比例显著高于重型组患者,P<0.001。普通型组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9例(10.6%)显著低于重型组47例(33.3%),P<0.001;1.2基线实验室检查:普通型组患者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较重型组患者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较重型组偏低,P<0.05;重型组患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沉三项炎症指标均高于普通型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1.3基线临床症状及活动耐量:总体患者中72.8%存在疲劳或乏力,44.4%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19.4%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出院时重型组活动后气短的患者比例较普通型组高,[53(37.6%)比25(14.0%),P<0.001]。普通型组中位6分钟步行距离位较重型组高[500(450~580)比400(350~430)米,P<0.001]。重型组m MRC评分≥1分的比例较普通型组高,[125(88.7%)比22(12.3%),P<0.001]。1.4基线胸部CT:14名(4.4%)的胸部CT表现正常,113名(35.3%)的胸部CT异常为周围型分布,74名(23.1%)的患者胸部CT异常表现为中央型分布,121名(37.8%)的患者胸部CT异常表现为弥漫型分布。重型患者表现为实变影及纤维化样改变的比例比普通型高,P=0.030,P=0.021。重型组的累积肺叶数及半定量评分比普通型组高[3(2~4)比2(1~3),P<0.001],[11(10~13)比6(5~7),P<0.001]。2.随访情况2.1出院后6个月第一次随访(T1),重型组比普通型组疲劳、活动后气短及静息状态下气短的发生率较高,P=0.003,P<0.001,P=0.004。普通型组中位6分钟步行距离较重型组高[500(450~585)比400(375~450)米,P<0.001]。普通型组m MRC评分≥1分的比例较重型组明显偏低(P<0.001)。普通型组患者第一次随访胸部CT完全吸收的比例较重型组明显高[43(10.4%)比8(6.3%),P=0.003]。普通型患者表现为磨玻璃影(GGO)、实变影、纤维化样改变的比例明显低于重型组患者,P<0.05。重型患者的胸部CT受累肺叶数量及半定量评分与普通型组相比显著高,P<0.001。2.2出院后12个月第二次随访(T2),重型组比普通型组疲劳及活动后气短的发生率较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9,P<0.001)。普通型组患者中位6分钟步行距离比重型组患者高[510(463~595)比415(385~463)米,P<0.001]。重型组m MRC评分≥1分的比例较普通型组高,P<0.001。普通型组患者第二次随访胸部CT完全吸收的比例较重型组明显高[83(66.4%)比51(45.5%),P=0.001]。重型组胸部CT受累肺叶个数及半定量评分显著高于普通型组,P<0.001。2.3出院后18个月第三次随访(T3),普通型组存在至少一项持续症状及活动后气短的患者比例比重型组低,P=0.006,P<0.001。普通型组患者中位6分钟步行距离较重型组高[515(465~595)比423(400~465)米,P<0.001]。重型患者m MRC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较普通型组高,P<0.001。普通型组胸部CT完全吸收的比例较重型组明显高,P=0.020。普通型组患者胸部CT受累肺叶数量及半定量评分均低于重型组患者,P=0.011,P=0.008。3.不同类型患者不同时间点症状、活动耐量、胸部CT比较3.1普通型患者出院后6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改善、胸部CT磨玻璃影及纤维化样改变明显吸收,出院后12个月疲劳、睡眠障碍明显好转,P<0.05;出院后18个月咳嗽、mMRC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明显下降,P<0.05;3.2重型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m MRC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明显下降、胸部CT磨玻璃影明显吸收,P<0.05;出院后12个月疲劳、睡眠障碍明显好转,纤维化样改变明显吸收,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改善,P<0.05;出院后18个月咳嗽、活动后气短明显改善,P<0.05;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普通型组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胸部CT的累积吸收率分别为31.9%,66.4%,90.4%;而重型组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胸部CT累积吸收率分别为6.3%,45.5%,78.5%。普通型组胸部CT累积吸收率高于重型组,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胸部CT累积吸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log-rank=29.393,P<0.001)5.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经Cox回归分析,年龄较小(HR=0.976,95%CI:0.964~0.988,P<0.001)、疾病严重程度较低(普通型/重型组)(HR=1.624,95%CI:1.139~2.317,P=0.007),运动等级较高(中等活动量/波动量)(HR=1.553,95%CI:1.115~2.162,P=0.009),基线急性期淋巴细胞绝对值较高(HR=1.121,95%CI:1.048~1.200,P=0.001)是COVID-19患者胸部CT异常表现完全吸收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按运动等级分层普通型组中,(中等运动量及以上/波动量)(HR=1.765,95%CI:1.233~2.527,P=0.002)。结论普通型患者于出院后6个月身体活动耐量得到明显改善,12个月症状明显改善,18个月胸部CT病灶基本完全吸收;重型患者于出院后12个月活动耐量得到明显改善,18个月症状明显改善,少部分患者遗留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至18个月少数重型患者的胸部CT仍存在吸收延迟和纤维化样改变;年龄较小、运动等级高、疾病严重程度较低、基线淋巴细胞水平较高是患者胸部CT病灶完全吸收的独立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