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发展对保持我国农村金融的稳定、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信社的改革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自2003年农信社深化改革以来,其资产质量和经营财务状况取得了明显改善,长期存在的系统性、区域性支付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资金规模和涉农信贷投放显著增加,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明显改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应该看到,改革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支持和贷款规模的扩张。由于产权制度改革仍不彻底,农村信用社为谁所有、对谁负责仍不清晰,由此引发的内部人控制、内控管理薄弱、法人治理失效问题仍然突出。而法人治理的完善又与本轮改革的两项重点——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关系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败,对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金融学、现代企业制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分析农信社法人治理的现状入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信用社内部结构和外部监管环境等方面,分析法人治理结构流于形式的原因,并借鉴国外合作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农信社法人治理的路径选择。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六章:第1章,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和创新点;第2章,阐述了法人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基本框架,结合博山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法人治理体系,说明目前我国农信社“三会一层”的职责及运行规则等。第3章,简要回顾了我国农信社改革的历程,并总结了每一阶段农信社的改革措施、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第4章,目前我国农信社法人治理运行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会一层”运作不规范,未形成权力制衡机制;民有资本官营化。其原因可归结为:产权不清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衡机制;内部人控制仍存、股东权益难以体现;省联社的行政控制。第5章,通过简述德国、美国、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说明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法人治理方面存在的共同点,提出可供我国农信社借鉴的成功经验。第6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信社法人治理的路径选择。一是明晰农信社产权制度,规范股权结构;二是建立健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包括建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共同治理机制、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退出机制等,促进建立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机制,从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三是强化经营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四是完善外部治理机制。包括重视对合作金融理论、政策和操作规程的宣传;地方政府要淡化对农信社的行政干预;省联社应明确自身定位,让权于基层农信社;建立合作金融法律,以法律的形式督促农信社的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农信社长效发展机制。
其他文献
随着“巴塞尔协议的中国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和施行,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加权资本已被纳入核心资本的计算当中,这意味着为应对合规要求,商业银行不得不更加重
2004年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国内人民币汇率改革获得重大突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朝着以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前行。人民币对美金的汇率弹性逐渐增大,汇率的双向波
经过近三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发展到多元化商业银行并存的体系,这一变化使得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也占有了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业的扩张程度越来越大,商业银行业逐渐成为经济运转的核心部门,其触角延伸到经济运行的各个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中枢。盐城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若要顺利发展盐城地区农村经济,离不开本地区金融组织机构的支
执行功能的良好发展对个体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而学前期正是执行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以国内外器械操控能力与执行功能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探究了大班幼儿器械操控
论述了用工业汽轮机代替电动机来拖动给水泵化热电厂实际应用的优势,分析节能效益,采用工业汽轮机代替电动机,使蒸汽能源得以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