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互连工艺中,采用合金化Cu种籽层来阻挡Cu扩散的无扩散阻挡结构因其稳定性好、电阻率低以及制备简单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稳定固溶体模型为基础,运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Si基体上制备了Cu-Ni-Ti和Cu-Ni-Ta三元合金薄膜,并对薄膜进行了电阻率、稳定性和微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根据稳定固溶体模型的理论,第三组元M与Cu呈正混合焓,与Ni呈负混合焓,因此添加在Cu膜中的M倾向于与Ni结合形成Ni原子包围M原子的M1Ni12团簇结构,这些团簇无序的分散在Cu晶格中,起到提高Cu膜稳定性的作用,而Ni原子则成为Cu与M之间的连接原子。本文选择了Ti和Ta作为第三组元进行分析,其中Ta完全符合模型的要求;而Ti虽与Cu和Ni都呈负混合焓,但从混合焓相对值来看Ti也是更趋向于与Ni结合,这也为Ti在模型中起作用提供了可能。另外Ti在Cu中有一定固溶度且可与Cu反应,这都将影响Ti在模型中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对Cu-Ni-Ti和Cu-Ni-Ta三元合金薄膜的比较分析,试图考察第三组元M对Cu合金薄膜性质的影响,拓展团簇模型应用范围。 研究表明,Ni-Ti和Ni-Ta在Cu膜中的组合添加都可以在较小的影响Cu膜低电阻率的前提下大大提高Cu膜的稳定性。 Cu-Ni-Ta系统中,当Ta/Ni比改变时,薄膜的性能变化完全遵循稳定固溶体模型的规律:随着Ta/Ni比的增加薄膜稳定性逐渐提升,Ta/Ni比超过1/12时薄膜具有优良的稳定性;从电阻率方面来看,Ta/Ni比最接近1/12的薄膜电阻率最低,(Ta11/131Ni12/13.1)0.4Cu99.6薄膜在500℃/1h退火后电阻率低至2.8μΩ·cm,并且薄膜在500℃/60h和600℃/1h退火后依然没有发生Cu的扩散。 Cu-Ni-Ti系统中,当Ti/Ni比改变时,薄膜稳定性的变化符合团簇模型规律,即随着Ti/Ni比的增加薄膜稳定性也是逐渐提升,Ti/Ni比接近1/12时薄膜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而薄膜电阻率变化则没有依照团簇模型规律改变,随着Ti/Ni比的升高薄膜电阻率逐渐降低,(Ti1/13.5Ni12/13.5)0.3Cu99.7薄膜在500℃/1h退火后电阻率为2.5μΩ·cm,且在500℃/60h和600℃/1h退火后依然没有生成Cu3Si,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对于与Cu和Ni的混合焓都是负值的第三组元M,若能满足M与Ni具有相对更负的混合焓,那么M元素也可在固溶体模型中发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类元素的应用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电阻率与稳定性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