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医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增效”作用,并运用代谢组学对化疗前后人体内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描述,进一步探索扶正药物疗效与代谢组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对扶正法的干预效果进行预测。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符合标准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新辅助化疗+参芪扶正注射液组)和对照组(单纯新辅助化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和18例患者,两组均予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为TEC、EC-T(H)、TCH、FEC-T方案(剂量参考2013版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治疗组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于每次化疗当天至化疗后第6天连续给药(静脉滴注,250ml/次,1次/天,21天/周期,共3周期),分别于化疗开始前1天、第3周期化疗后第10天留取血浆、晨尿。化疗3周期结束后评估化疗疗效,疗效评价指标为反应率:CR(完全缓解)或PR(部分缓解)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比率;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仪(UPLC/Q-TOF MS)分别作血浆和晨尿的代谢组学分析,通过Analyte软件获得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前后的代谢轮廓图谱,采用Marker View4.1软件对代谢指纹图谱进行色谱合并,峰判别、峰对齐和归一化等预处理,经预处理后的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共识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式识别技术,对得到的谱图积分进行分析,比较对照组的受试者与治疗组的受试者血浆及晨尿代谢成分的差异,根据OPLS-DA的VIP值(VIP值>1.85)找出对分组贡献较大相关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结合化合物的生物学意义,根据质谱同位素匹配HMDB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对影响化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58.8%(10/17)VS 50.0%(9/18)。前者略高于后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代谢组学分析:血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后均发生了明显差异,共有13个代谢物在化疗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前后发生变化的程度不一致,其中磷酸羟基丙酮酸、硬脂酸、β生育酚、棕榈酰胺、骨化醇、Myrigalone E、泛醌4、阿尔法CEHC在两组化疗后均较化疗前下调(P<0.05);二十三烷酸、神经酰胺均在化疗后较前上调(P<0.05);维生素K2、伞形花内酯则在对照组化疗后呈下降趋势(P<0.05),在治疗组无明显变化(P>0.05)。这些化合物与氨基酸、脂类、脂肪酸和维生素代谢通路相关。晨尿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后均发生明显的差异,共有10个代谢物在化疗前后出现了明显变化,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前后发生变化的程度不一致,其中棕榈酰胺、肌酸酐在两组化疗后均较化疗前上调(P<0.05);溶血磷脂、溶血卵磷脂P、硬脂酸酰胺(十八酰胺)、别鹅去氧胆酸、泛醌4均较化疗前下调(P<0.05);吲哚乙酰谷氨酰胺在对照组化疗后较化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5-羟基吲哚乙酸、1-(丙二氨基)环丙烷羧酸在两组化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血浆代谢组学变化相仿,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晨尿代谢组学差异主要体现在氨基酸、脂类、脂肪酸和能量代谢通路。结论:1.参芪扶正液并未使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明显增效。2.参芪扶正液可改善化疗引起的内环境代谢紊乱,扶正法可能对提高化疗疗效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