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_s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学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二者密切相关而且相互促进。在建筑学漫长的发展长河里,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有主导的地位,但在某些情况下,艺术反过来也能够影响技术发展的进程。在普通人的心目中甚至在很多工程人员的眼中,都把建筑结构单纯的看作是只有技术含量的学科,把然后在做设计的时候也就只考虑建筑物如何才能够坚固耐用巍然不动,却忽略了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很多建筑师做设计时把重点放在如何才能让建筑看起来更美上面,忽略了建筑结构对建筑形式的反作用。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的论题其实一直受到建筑界乃至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很多从事建筑设计的人一生都努力在这两点之间寻找出路,但是真正能做到这点的确实是很难。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探讨和分析各种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的本质、美学规律、美学的表现要素以及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来研究二者在美学价值上的共通点,在设计的时候可以着重的考虑这一部分的内容。高层建筑是建筑的一个分支,它既有所有建筑的普遍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工程中结合上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找到结构选型和美学价值的契合点,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能够将建筑的形式与结构完美的结合起来,设计出不仅坚固耐用而且美观大方的高层建筑。在论文的最后鉴赏了世界知名高层建筑在建筑结构与建筑形式结合方面的优点,可以把它们值得学习的优点运用到以后的建筑设计中。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是把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有关高层建筑形式和结构交叉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为建筑师提供结构基础理论、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支持。二是对建筑设计中关于高层建筑结构形态的设计应用方面的内容进行基础研究,通过对相关手法的概括和经验的总结来探索建筑创作的新方向。三是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正确性与建筑美学之间建立某种内在的联系。根据建筑结构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散创作思维,开拓创作思路,提供给建筑师最终完成合理美观建筑创作的帮助,这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目的。   在现代建筑创作中更多的考虑到建筑结构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对建筑师开拓眼界,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突破陈旧建筑观念的束缚,传播未来建筑的信息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没有建筑结构意识的建筑师,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建筑师。在建筑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建筑师主要负责建筑构思这个部分,然后再由结构工程师进行具体的结构分析与计算,但是如果最初建筑师缺乏必要的结构意识,没有考虑建筑结构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或者建筑形式对建筑结构的反作用,会给结构工程师造成很多的不变。如果一味的追求建筑的形式而忽略建筑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旦建筑建成,就会存在危险的隐患。所以,实现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完美结合这是每一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甚至是施工技术人员的梦想,这也是每一位工程师要的担负起来的责任,本文研究的价值也体现在这个方面。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威胁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唤起了学术界对于历史文化遗产重建规划的思考。但国内的历史城镇的重建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鲜有立足于历
“十八大”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园区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苏州农业园区的发展
在快速城市化与城市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城市色彩规划对于展现城市特色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色彩规划实
目前我国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基于我国传统居住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以及未富先老的国情,居家养老仍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社区作为最主要的空间载体,承担着老年人交往、
地震使人类学会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期望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目前城市快速发展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盲目粗暴式的建设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最终导致许多人为次生灾害
廉租住宅是我国租赁型住宅的开端,是我国保障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梦想,是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宏伟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廉租房政策经过10多年的发展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逐渐深入的发展趋势,采取“以人带史,以史带人”人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近代城市规划人物。从教育背景入手,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近代城市规
西昌地处川滇结合部,是汉彝民族文化交汇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与面貌日新月异,以现代建筑为主的设计及构建技术推动
1920、30年代是广州城市发展起承转合的重要阶段,在这近二十年中,广州在一批开明地方统治者和新式知识分子的努力与推动下,在孙中山、陈炯明、孙科、程天固、林云陔等等有志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