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研究目的    先天性巨结肠在先天性畸形中发病率居第二位,平均每5000个成活新生儿中发生1例。1886年丹麦医生HaraldHirschsprung首先描述了先天性巨结肠症,故又称为Hirschsprung’s Disease(HD)。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胚胎期肠神经发育过程中,肠神经元发育出现停顿,肠壁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缺失,以致受累肠段异常收缩,其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与肥厚,形成巨结肠。临床上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    HD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为80%。根据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发病与否不单是遗传因素所决定,而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联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性别的发病阈值不同。男女患病比值为4:1,具有男性易感的特点。HD在某些家系调查中,也有显示其单基因遗传特点,遗传方式有:(1)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性染色体隐性遗传,(4)性染        色体显性遗传等。但大多数系散发病例。              目前认为与HD有关的致病基因有:RET原癌基因,EDNRB等基        因。本实验研究RET基因的突变。RET基因组由20个外显子组成,        长约80kb,最后一个外显于主管剪切功能。RET基因突变占HD发        病总数的  50%,而  EDNRB突变占  5%。RET基因定位于  10号染色体        长臂  1区  1带  2亚带(10all.2)。用  PCR扩增方法测定,HD患者        可见   6,13,19 等外显于突变,其突变的方法有点突变、框架移          位、错译码、基因缺失等。              RE T基因对胚胎期消化道神经节细胞的发育起很大的作用,现        有关中国人HD思者RET基因突变的报导尚少。本文应用聚合酶        链反应-单链构象 多 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lnreactlon products,          简称  PCR-SSCP)技术分析中国人  20例  HD的  RET基因第  13外显子,          以检测RET基因突变率。突变位点和突变方式。          方法              取临床直肠活检及手术病理常规确诊为HD患者外周血各2。工,          用盐提法提取基因组  DNA。根据突变高发的  13外显子用引物设计        软件设计引物,随后用常规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RET基因        13外显子,PCR产物的长度为 253 hp。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        分析法进行突变的筛选,异常带型的PCR产物克隆至pUC。-T 载          体中,DNA自动测序仪测序以明确突变位点和突变方式。根据SSCP        和 DNA测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      从20例患者中,PCR-SSCP检出4例带型异常的HD患者,检出率为20%(4/20)。将SSCP结果为异常带型的病例进行测序,发现两种突变方式:即,点突变:18888 T t。G(半腕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框架移位;18926 ins G。追踪其中三位患儿的父母亲,证实5号样本患儿父亲的SSCP异常条带和突变位点与患儿一致,即 18888 T to G,结果表明,5号患儿的 HD系其父遗传所致。HD具有遗传性。结论  1.20例中国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中  RET基因  13外显子突变者为      4例,突变检出率为20%。  2.在本实验中,中国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 RET基因  13外显子突变      的方式有 18888 T to G,使原来的半肌氨酸突变为苯丙氦酸;      18926 ins G,导致移码突变。  3.本研究中,4例RET基因突变有3例为杂合子,一例为纯合子,      表明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杂合子突变即可致病。  4.家系分析结果证实HD具有遗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