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海域微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uanch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微表层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界面,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以了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优势种类的周年动态,揭示微表层、次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同时利用PCR-DGGE技术对浮游植物DNA指纹进行了研究,从遗传多样性角度揭示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次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丰富了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信息,揭示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为大亚湾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丰富,本调查共分析鉴定浮游植物142种(含变种),其中微表层132种,次表层128种。但是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较低,结果说明近年来大亚湾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硅藻为浮游植物优势类群,硅藻的年均百分比含量约为54%;其次为甲藻,此外还出现了少量蓝藻、金藻、隐藻以及针胞藻种类。优势种属包括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角毛藻(Chaetocero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的常年优势种,以及脆根管藻(Rhizosolenia fragilissima)、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斯托根管藻(Guinardiastriata)等某一特定时期的优势种。浮游植物数量也较高,微表层和次表层年平均值分别为2.07×106cells/L和1.48×106cells/L。从全年浮游植物数量分布来看,夏季数量较多,冬季次之,春秋季节相对较少,其中2月份中肋骨条藻的爆发导致了冬季高峰。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次表层一致,同样表现为硅藻占据绝对优势,种类丰富、种类多样性低等特征。微表层对浮游植物总数以及硅藻、甲藻具有一定富集作用,但是富集系数和富集率均不高,而对优势硅藻的富集作用比较明显。微表层和次表层真核浮游植物DNA指纹丰富程度相近,但微表层蓝细菌DNA指纹较为丰富,说明微表层对蓝细菌具有一定富集作用。真核浮游植物DNA指纹条带秋季较为丰富,冬季较低;而蓝细菌指纹条带也是高温季节的晚春至初秋较为丰富。DNA指纹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微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植物DNA指纹差异不大,一般微表层和次表层分别聚在一起。虽然DNA指纹条带不能完全反映浮游植物种类丰富程度,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多样性;而在蓝细菌的DNA指纹图谱中,能得到更为全面、准确的蓝细菌分布信息。因此,PCR-DGGE技术可作为传统显微观察分析方法的有效补充,用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等级保护测评机构工作职责、自身优势等方面的客观研究分析,提出测评机构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贯彻落实过程中,在完成等级测评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作用,整合有限
国务院批转国家税务总局《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1993年12月25日国发[1993]9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国家税务总局《工
采用分散固相萃取(DSPE)技术对含油脂基质食品样品中邻苯二甲酸脂(PAEs)类物质进行提取,利用气质联用仪检测,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PAEs分析方法。在目前已有的标准方
应基于等级保护测评的标准和等级测评机构的管理要求,文章对等级保护测评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活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进行监督的依据、模型、目的、主要内容
青年农民工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之下,其生存和发展状况日益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同名当归丸辨治妇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的文献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的所有同名当归丸,录入计算机
建筑师/事务所:Barozzi/Veiga地点:波兰什切青建筑面积:1.3万m~2竣工时间:2014年摄影:Barozzi/Veiga,Hufton+Crow,Radek Kurzaj等波兰城市什切青的历史中心区在二战中大半毁
提出了一种利用直线电机进行高频超声探头直线扫描的控制系统。传统的PID控制参数整定困难,自适应控制可以自动调整参数,但动态特性不理想,调节时间过长。采用自适应逆控制,并利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饲料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也对饲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颗粒饲料作为饲料主要产品,含粉率是重要的加工质量指标之一。颗粒饲料由于加工条件
将传统培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对大曲中酵母菌种群结构特征及多样性进行研究。从大曲中共获得92株酵母菌纯培养,通过5.8S-ITS RFLP指纹图谱分析后,得到12个不同的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