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绣孺记》是出现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部传奇作品,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本文第一部分考证出《绣襦记》的版本从文字内容上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宝晋斋本系统,一个是陈眉公批评本系统。批语情况比较复杂:宝晋斋本与李卓吾批评本文中的总批相同,但缺少李本的眉批和卷首的总评;宝晋斋本与陈眉公批评本的总批完全不同;李卓吾批评本和陈眉公批评本的眉批完全不同;朱墨本的眉批主要套用了李卓吾批评本和陈眉公批评本的眉批。推断出李卓吾批评本是最早的版本。第二部分《绣襦记》作者考辨,对已提出的关于作者的说法——无名氏说、郑若庸说、薛近兖说、徐霖说——进行了一一考辨,认为徐霖是《绣襦记》的真正作者。第三部分是《绣襦记》的演变研究,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婚姻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揭示了演变的社会原因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第四部分是《绣襦记》的艺术成就。首先,情节铺排很成功,用“绣襦”作为贯穿全剧的道具;伏笔与照应手法的运用成功;情节的调整合理。其次,语言取得了较高成就,人物的语言切合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化用民间语言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