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是中国雅丹地貌的典型代表,是该类型地貌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研究多集中于雅丹地貌的定性分类及其形成环境条件,缺少从形态学角度对雅丹地貌进行研究。本文以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从雅丹体分类及分布特征等角度进行了雅丹地貌的形态学研究,从内外营力作用角度对雅丹地貌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建立雅丹体解译标志基础上,利用面向对象方法对SPOT6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共解译出雅丹体5548个。进而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发现雅丹体整体分布不均匀,主要聚集在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及南部。另外,通过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立体像对提取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而反演得出研究区的两条主要河流汇流区,据此将研究区划分成北、中、南三个分区,雅丹数量分别为1640、1260和2648个。通过“旋转法”及“标准差椭圆”方法获取雅丹体形态参数并建立了数据库。雅丹体面积、长度等参数数值在北区最大,到中区减小,至南区又增大,东西向分布较为均匀;雅丹体走向在北区以南北向为主,南区以东西向为主,中区无明显规律。通过定量化评估结合野外观察验证,将研究区雅丹体分为垄岗状、墙状、长堤状、塔状和柱状五个类型:数量上柱状最多、垄岗状最少,面积上垄岗状最大,占据了雅丹体总面积的19.10%。平均最近邻指数指示出各类型雅丹体在平面上的分布均表现出来较好的集聚性,垄岗状雅丹体集聚性最强。通过聚类及异常值分析得到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指数,指示出研究区北区为雅丹发育的青壮年区域,南区主要是雅丹发育的中老年区域,中区主要是雅丹发育的老年区域。垂向分布方面,雅丹体的数量、种类和规模呈现出随高程增加而递减的规律。而且,随着雅丹体个体规模的减小,雅丹体坡度由陡峭变为和缓。雅丹地貌是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结果:内营力控制雅丹地貌宏观发育过程,外营力塑造雅丹体形态,并加速其发育。通过对各类型雅丹体进行邻域分析发现,雅丹体演化过程基本有两种方式:(1)垄岗状-墙状-塔状-柱状;(2)垄岗状-长堤状-柱状。两种方式基本与上述地貌演化对应,反映着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