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鼻-鼻窦炎(CRS)系临床常见病,发病率呈增加之趋势。CRS为一种多因素疾病,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治疗手段及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目前CRS主要被分为CRS不伴鼻息肉(CRSsNP)和CRS伴鼻息肉(CRSwNP)两型。因部分CRS病变组织中以明显的嗜酸性细胞浸润为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一些学者主张将之进一步分为嗜酸细胞性CRS(ECRS)和非嗜酸细胞性CRS(non-ECRS)两种亚型,二者在临床特点、发病机理、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方面可能均有所不同。本研究将对ECRSwNP和non-ECRSwNP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就白介素-13(IL-13)及其受体亚型IL-13Rα2在两型CRS的表达及作用意义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认识CRS的发病机理,为不同CRS亚型采取更为适当而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当前CRS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共60例被诊断为CRSwNP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前采用模拟视觉量表(VAS)评分法对患者的CRS症状程度进行评价,籍鼻内镜对鼻息肉病变程度予以评估打分,根据鼻窦CT评价其鼻窦病变程度,通过血常规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术后通过对患者鼻息肉组织的病理检查及HE染色,以组织嗜酸性细胞>5/每高倍视野为标准,将患者分为ECRSwNP和non-ECRSwNP两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半定量测定分析IL-13和IL-13Rα2在两组患者鼻息肉组织的表达。对上述指标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ECRSwNP组患者27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6.9岁;non-ECRSwNP组患者33例,男性2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0.3岁。两组病例在年龄和性别比例上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病例的症状持续时间及症状程度相近(p>0.05);ECRSwNP和non-ECRSwNP两组病例的鼻息肉程度得分分别为3.59±1.11和2.06±0.82,双侧鼻息肉发生率分别为92.6%和39.4%,其差别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鼻窦CT病变程度总的得分分别为14.42±3.84和9.64±3.37(p<0.01),ECRSwNP患者鼻窦病变程度较重,且易出现双侧鼻窦受累,以筛窦病变突出;两组病例的平均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分别为0.44±0.24和0.21±0.11,平均血嗜酸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49±3.27和3.42±1.87,其差别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鼻息肉组织平均嗜酸性细胞数/每高倍视野分别为33.99±24.24和0.82±0.70(p <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CRSwNP组患者组织嗜酸性细胞计数与其血嗜酸性细胞计数之间(r=0.683,p<0.01)或与百分比之间(r=0.631,p<0.01)均显著相关,而在non-ECRSwNP患者则不存在类似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显示,ECRSwNP患者的IL-13和IL-13Rα2表达均较non-ECRSwNP患者明显增强(p<0.01),IL-13和IL-13Rα2在前者多呈高表达,而在后者则多呈低表达,且显示,在前者IL-13和IL-13Rα2二者的表达呈显著相关关系(r=0.483,p<0.05),而在后者则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CRSwNP可依其组织嗜酸性细胞浸润程度分为ECRSwNP和non-ECRSwNP两个亚型。ECRSwNP患者其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明显增高,并与其鼻息肉组织嗜酸性细胞浸润程度显著相关,可作为术前诊断ECRSwNP的参考指标。ECRSwNP患者其病变组织IL-13及IL-13Rα2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嗜酸性细胞及IL-13/IL-13R信号转导通路在ECRSwNP的发病机理中发挥有重要作用。对两型CRSwNP的区分将有助于对不同类型CRS及其发病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并依其亚型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