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国家观对黑格尔国家观的继承与超越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h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国家理论进行的研究是充分的,然而从超越的角度来研究他们之间异同的很少。理论上往往使人形成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差别的关注,反而忽略了他们理论的共同之处。而为了厘清二者在国家理论上的异同,我们才有了把他们的国家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   本文首先比较了黑格尔与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先验价值基础——自由。“自由”是二者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自由”在他们的国家理论中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在黑格尔看来,“自由”只有在伦理实体中才具有现实性。马克思则认为没有“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集体,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   接下来,人作为自由的载体,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国家观理论差异的起点。因此,论文在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二者在“人”的本质上的不同。即黑格尔国家哲学中的“人”是包含了“法、道德”意义上的抽象的人,而马克思所指称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它的特点是客观的、能动的,由生产的物质条件决定的。正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国家理论差异的出发点——“人”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他们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不同,在黑格尔看来,“自在自为的自由意志”就是的人的存在方式。而马克思则认为“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论文的第三部分阐述了国家的现实基础:私有财产,特别是“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对此,黑格尔与马克思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前者认为劳动结果的异化是私有财产的根源,后者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源。   私有财产是市民社会的现实基础,而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逾越的环节。为此,论文在第四部分论述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及其与国家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的基础是“需要”,“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的基础是“利益”,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尽管二者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上的分歧较大,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肯定市民社会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批判其不足,寻求超越它的方式。   最后,马克思与黑格尔对现实社会批判的共同结果是市民社会是应该被超越的,并且各自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黑格尔把理性国家看作是市民社会的超越过程,认为君主立宪制是国家的理想形态。而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利益对抗发展为阶级斗争,它不可能简单地通过打碎国家机器来实现,国家是逐渐消亡并且向社会回归的过程,其最终的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包含着很多积极的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理性地分析当代
学位
由于两融标的扩容,且上海自贸区、土地改革、金融改革、信息消费等热点板块持续活跃,9月涌现出大量融资新面孔。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9月融资净买入额排行榜中,有31只个股在今年以来首次进入榜单前50位,出现了大批量的替换,而前8个月中每个月的“新面孔”数目几乎都不超过10个。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23只个股是9月16日新增的两融标的股;而9月底的融资情况显示,融资客对这些前期热点的热情仍在,周一A股中信
学位
学位
为有效考核新武器装备在实战条件下的命中精度,针对装备试验和部队打靶训练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国内外脱靶量测量技术发展和装备现状分析,在研究不同体制脱靶量测量技术的基础
西道堂产生于西北一隅临潭旧城,临潭是汉、回、藏交界地带,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从民族关系上看,临潭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杂居地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临潭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
学位
现今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理解多是站在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视角,以本体论哲学的基本视域、思维方式乃至世界观来审视马克思哲学及其“实践”范畴,这势必造成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