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固耦合模型的气囊织物动态力学仿真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ansu_0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涂层安全气囊展开瞬间,来自乘员的冲击能一部分是通过气囊本身的透气性来得到扩散,另外一部分则通过织物的双轴机械拉伸来吸收,而且双轴拉伸性能又反过来对织物透气性产生影响,因此气囊的变形性能是评价气囊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首先,本文利用本课题组搭建的安全气囊织物动态变形测试装置,实验得到气囊织物动态变形过程中不同时刻的变形形态和充胀高度。结果表明气囊织物动态充胀起始时刻顶端区域保持水平,随着充胀压力的增大,充胀曲线逐渐变为弧形。第二,本文在不考虑流-固耦合的情况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气囊织物动态充胀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得到的不同时刻气囊织物的充胀高度及变形形态均与实验值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吻合。但数值模拟的织物充胀过程没有很好地反映充胀初始时刻的平顶现象这一特征,所以需进一步引入流一固耦合理论建立更加精确的模型。第三,本文引入流-固耦合理论,采用任意欧拉-拉格朗日(ALE)方法,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气囊织物动态充胀过程中不同时刻的变形形态及充胀高度,模拟结果表明起始时刻气囊顶端区域保持水平,随着充胀压力的增大和时间的增长,平顶逐渐消失,最后变为弧形曲线。并用实验拍摄的高速摄影图片验证了最大充胀高度,误差在3%以内,气囊织物充胀初始时刻的平项现象也得到了验证。这表明基于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法可以较精确地模拟气囊织物动态展开过程。第四,本文研究了气囊织物动态充胀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结果表明应力近似呈环状分布,织物中心处应力最大,边界处最小;应变分布同样近似呈环状,X、Y两方向的应变较大且近似相等,都在织物中心处达最大值,而Z方向上的应变分布则与之相反,在织物边界处达到最大值。第五,应用本文建立的模型,分别分析了气囊织物厚度、体积密度、织物泊松比和织物弹性模量四个因素对气囊织物动态充胀高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囊织物厚度,织物泊松比,织物弹性模量与其动态充胀高度呈负相关。另外还利用实验方法分析了气囊织物结构对其动态充胀高度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论文通过建立准确的钩缓装置力学模型并进行城际列车碰撞仿真计算,深入地研究了钩缓装置在城际列车碰撞历程中的作用机理,重点分析了钩缓装置对城际列车耐撞性及碰撞行为响
随着我国重载货运的发展,钩缓装置在运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钩缓装置故障率的提高,不仅是检修工作量加大的问题,严重时还会危及列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对
随着实验要求的不断提高,真空电阻炉的使用也更加的广泛。作为高温炉的重要组成部分,隔热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隔热屏的隔热效率直接影响到真空电阻炉的炉内温度与炉外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日益成熟和发展的纳米技术不仅极大提高了ZnO在光电领域的应用性能,而且赋予其强的光催化活性以及强紫外线吸收和散射能力,在光催化降解、杀菌和消除环境污染物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棒状氮掺杂纳米ZnO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热失重分析(TG)对粉体进行表征,分析讨论了制备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氮掺杂纳米ZnO形貌的影响,确定了制
由于电池技术的限制,融合了传统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双重优点的混合动力车型,因其低油耗、低排放、高性能、续驶里程长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新型汽车的开发热点,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观光车的安全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车架作为观光车的主要承载部件,其力学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可靠性。本文以TY型观光车车架为研究对象,针对车架运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高速列车速度的提高,车辆所产生的振动越大。目前,我国列车行驶时的垂向平稳性基本能满足要求,而列车横向振动随车速增大而加强,这导致列车横向平稳性不佳,乘客乘坐列车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