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出现心脏毒性的临床特点,分析研究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比其应用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等客观检查指标,总结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对比蒽环类药物的累积剂量、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是否存在心血管病史、淋巴瘤的类型和分期、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化疗前的贫血程度、肝肾功能、LDH、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造血刺激因子及一般性心脏保护性治疗等因素在心脏毒性组和无心脏毒性组患者间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及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与上述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同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总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出现心脏毒性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4例患者中出现心脏毒性者共19例,发生率为20.2%,其中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为16.O%,慢性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为4.2%,心肌损害出现的中位累积剂量为142.9 mg/m~2,中位疗程数为6个疗程,中位时间为34周。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在不同累积剂量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43,P=0.000)。心脏毒性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55岁以上年龄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更高。心脏毒性与患者的性别具有一定相关性,在55岁以下年龄组,女性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危险性更高。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与既往心血管病史、纵隔放疗、淋巴瘤的分型和分期、染色体异常、贫血的程度、肝肾功能、肿瘤负荷以及是否应用造血刺激因子和一般性心脏保护性治疗等因素无相关关系。结论: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与药物的累积剂量、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存在相关关系,且药物累积剂量是引起心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限制药物的累积剂量,并对老年患者和女性患者予以关注,适时加用心脏保护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