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的渗流规律及其应用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采用原地浸矿工艺开采离子型稀土,没有统一的规范,各个矿区凭借经验开采稀土,极易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研究原地浸矿在注液过程中的单孔注液强度模型,浸矿液在矿层中的渗流规律以及注液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将对规范离子型稀土的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裘布依基本假设提出孔周为达西流和非达西流两种条件下的单孔注液强度计算模型,通过室内渗透试验确定渗透系数和渗流参数,结合现场单孔注液试验数据验证单孔注液强度计算模型;根据试验矿块每天的注液量和收液量,得出试验矿块在某一注液强度下的渗流稳定时间,并通过液位和孔隙水压力的增长率进一步验证;由多个液位观测孔确定试验矿块在注液期间的浸润面,并计算矿层在注液期间的饱和体积比;在有无临空面的两种边坡上布置土压力计,监测土压力计的变化规律和裂缝的发育情况,分析边坡稳定性,计算边坡不稳定时矿层饱和体积比。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比较现场试验、达西渗流和非达西渗流条件下的注液强度,结果表明当注液孔中液面升高高度0.4-1.0m时,非达西渗流条件下的注液强度与实测强度误差小于15%,满足工程要求。(2)当注液强度为740m3/d时,在注液第42天时渗流达到稳定,此时矿层饱和体积比只为63%。位于非饱和区域的矿层难以被浸矿液浸泡,造成资源回收率偏低。(3)随着浸矿液不断注入试验矿块,矿层的饱和体积比不断增加。当矿层的饱和体积比为20%-30%时,山顶开始产生张拉裂缝;当矿层的饱和体积比升至55%-70%时,边坡的前缘山顶至山腰之间稳定性变差;当矿层的饱和体积比升至70%-80%时,有临空面的坡脚稳定性变差。
其他文献
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由于过度开采和使用,正逐渐面临枯竭。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含磷废水,又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所以,研究开发新型废水除磷技术,有效地去除并回收废水中的磷,是解决当下磷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键。结晶法可以有效的去除和回收废水中的磷,但由于结晶过程复杂,反应条件不易控制,特别是对于低浓度含磷废水的处理,结晶困难,处理效率低下。超声是近来在水处理领域得到
FRP片材具有高强、轻质、不锈蚀等优良特性,是现代混凝土结构中高强钢筋的理想替代品;同时,借助体外预应力技术优势,既可充分发挥FRP片材的高强性能,又可以避开预应力FRP片材
自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er Concrete, RPC)问世以来,其以优良的力学性能吸引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眼球。经过数十年来的深入研究,对于RPC的制备原理、作用机理、静力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和投产运行的同时,国家投巨资的移民迁建和对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预警与监控工程取得了长效推进。但是,至今没有单位进行灾害防治的勘察、设计、施工与管理各环节之间灾变演绎过程及治理效能的技术跟踪的工作,这样在对灾害演变过程薄弱环节的主动调控和对治理后效作用的系统判识的时效性上,显得延迟滞后了。因此,基于灾害链式理论及灾变过程监控演绎等技术嵌合层面,对灾害演变过程跟踪技术进行深入实践的研究,
深基坑施工是一个土体应力释放过程,将导致墙后土体受扰动产生水平位移和竖向不均匀沉降。此沉降将打破基坑邻近建筑物原有的受力平衡体系,使建筑物产生附加内力及变形。本文考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因其在可靠性、可维护性及全寿命经济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论文首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构造特点、体外预应力体系以及体外预应
混凝土结构是由多种不同材料组成的非均质多相复合材料,在硬化过程中处于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并存状态而且由于混凝土本身具有抗拉强度低的特点,一般混凝土总是带裂缝工作的
由于高强度钢材和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预应力混凝土能够满足现代建筑不断向大跨度、轻型、高性能方向发展的要求,其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本文以实际的预应力混凝土结
本文在现有的抖振基本理论以及斜风抖振频域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大跨度桥梁抖振非线性时域分析方法,重点分析和研究脉动风非线性以及气动非线性等因素对桥梁抖振的影响
降低充填成本,提高胶结充填采矿法经济效益,是胶结充填技术得以推广和发展的前提。通过对充填材料及充填料浆配合比的研究,选择廉价的、满足生产要求的充填材料和合理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