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介语”作为第二外语习得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被英语教师广泛地应用于语言教学当中。而从中介语视角解析译者的翻译活动,目前此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IL)是关于二语习得者特殊语言系统的理论。1969年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首次提及这一概念,随后于1972年正式将之提出,用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中介语是指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有自己的语法、词汇,它带有母语和的语的双重特征,并且具有系统性、渗透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中介语是一套完整的语言系统。在“图式理论”,“前理解”和“语言迁移”多维理论的观照下,本文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概念移植到翻译中,用来研究中介语给译者翻译实践所带来的文化负迁移。在翻译领域中,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同样经历了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中介语。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中介语。由于中介语的存在,译者很容易将本民族的某些文化模式迁移到外来民族文化中去,形成文化负迁移,从而造成翻译错误。本文作者通过研究林语堂博士及其翻译实践,从而对中介语概念、分类及其对翻译产生的不同层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作为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能够游刃有余地用英语和中文进行创作和翻译。他一生都致力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林语堂曾称自己“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林太乙,1994)这副对联很好地展示了其文化态度: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他深谙中西文化,熟练掌握中英双语,使他在翻译领域取得很大成就。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学史上,林语堂先生又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在其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中介语系统。在他的中介语当中,英语及其西方文化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他是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大环境中的边缘化学者,不像鲁迅等其他中国传统学者,他不具备对于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在更大程度上,他对中国文化扮演的是“他者”的角色,尽管这个特点为他带来了特别的魅力。因此,由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缺失,使得中英两种文化的不同品质潜入其中介语当中:杂糅与单一,边缘与中心,主流与异端,这些直接造成了他的翻译文本中所出现的文化负迁移。在他的众多翻译作品中,《浮生六记》的英译本是经典代表作之一。因为它集中地反映了林语堂先生的处世哲学、文化态度和美学品位,是最大程度上体现其翻译艺术和翻译理论实践的范本。本文对林语堂先生翻译《浮生六记》的英文译本进行研究,尝试研究其中出现的翻译瑕疵。旨在对将来进一步研究翻译和译者中介语的相互关系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