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微血管的改变,探讨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机制。并应用综合免疫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并再次行免疫组化研究微血管数目及形态,比较治疗前后微血管改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就诊,且行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患者42例(其中鳞状上皮增生22例,硬化性苔藓19例,鳞状上皮增生合并硬化性苔藓1例),并行免疫组化研究病变组织中CD34的表达。42例患者均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重组人干扰素凝胶、雌激素软膏局部涂抹,于第1、3、6个月、1年按评价标准判定临床疗效,治疗周期结束后,再次取活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研究,比较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真皮层治疗前后CD34的表达情况。8例正常的外阴组织做对照。结果:1.外阴硬化性苔藓的微血管数目(MVD值)低于正常外阴组(p<0.05),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与正常外阴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硬化性苔藓(LS组)与鳞状上皮增生(SH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硬化性苔藓MVD值低于鳞状上皮增生(p<0.05)。2.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临床有效率达93%。治疗前后瘙痒、弹性、色泽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瘙痒程度的前后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通过对鳞状上皮增生与硬化性苔藓的对比发现:瘙痒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弹性程度及色泽改善,鳞状上皮增生和硬化性苔藓有差异(p<0.05),硬化性苔藓弹性程度的改善较鳞状上皮增生差。3.治疗结束后,再次应用免疫组化分析,微血管数目和形态于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1.外阴白色病变真皮层存在微血管异常,其中硬化性苔藓表现为微血管数目的减少,鳞状上皮增生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功能的改变,治疗后,微血管数目及功能得到明显善。从一定程度上提示真皮层血管异常,进而继发表皮改变,可能为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机制。2.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重组人干扰素凝胶、雌激素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有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且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治疗效果较外阴硬化型苔藓好,尤其是病变区域弹性及色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