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2.61亿人,其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农民工。规模庞大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首先需要寻找一个适合居住的场所。然而,较低的工资收入、制度性的排斥等使得农民工面临严重的住房困难。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这是由人类的生理决定的,是最基本的需要。住房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安居乐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考察农民工住房状况、发现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不仅能把握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也是做好人口管理、城市规划、住房保障等工作的基础性内容。目前,关于农民工的研究很多,对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现状与住房问题的研究却不足,相关的研究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住房问题的研究是农民工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采用劳动力再生产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当代农民工面临的住房问题,寻找其住房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后果。本文认为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农民工的劳动力再生产体制:劳动力的代际再生产与劳动力的自我再生产的分离,这种分离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使农民工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城市地方政府摆脱了劳动力再生产的职能,使得农民工面临着严重的住房问题。在具体的研究中,本文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进行,共获得5000余份有效问卷。文献研究采用的是二次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有关部门网站和各种文献中获得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民工的居住现状。他们主要居住在租赁的住房和集体宿舍中,住房条件较差,住房支出较低,和家人居住在一起成为主要的居住模式,其住房需要也在增长,成为了仅次于工资和劳动安全卫生的最迫切希望政府解决的事项。第二,农民工获得住房产权时面临问题。在劳动力再生产的外在化机制下,农民工处于一种萎缩再生产状态,他们的购买力下降,在住房产权市场中遭遇到排斥。而且,本来可以帮助农民工购买住房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他们也存在着制度排斥。第三,农民工租赁住房时也面临问题。农民工较低的可支付性,导致他们主要居住在城中村。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房租上涨和城中村的大量拆除,农民工可支付性能力更加弱化。不仅如此,城中村的居住方式还带来了劳动力再生产质量的劣势,对其长期发展有负面影响。第四,居住在企业集体宿舍所形成的宿舍劳动体制对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有影响,经过统计分析表明居住在集体宿舍的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少、基本设施差,而且还面临着更严重的劳动权益受损状况,他们工作时间比租赁住房的农民工工作时间要长、工资却更低。鉴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农民工遇到了严重的住房问题,需要社会政策加以解决。第七章梳理了近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住房政策,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结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