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K1核转位对乳腺癌细胞生长、迁移、侵袭的影响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snowb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1,PDK1)核转位对人乳腺癌MCF-7和T47D细胞生长、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1.采用免疫荧光、核浆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管腔上皮(luminal)型、HER2+型、基底细胞样(basal-like)型人乳腺癌细胞株中PDK1胞内分布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临床正常人乳腺组织和乳腺肿瘤组织中PDK1的定位情况。2.首先分别使用低糖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终浓度为100μM的CoCl2、终浓度为100 ng/ml的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蛋白处理人乳腺癌MCF-7、T47D细胞12h和24h,提取细胞核浆蛋白后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处理前后PDK1核浆分布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乳腺肿瘤组织中和MCF-7、T47D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情况;先后使用10 nM吉非替尼、100 ng/ml EGF处理MCF-7、T47D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处理前后PDK1核浆分布差异。3.采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MCF-7、T47D细胞中PDK1与Importinβ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利用NLS mapper预测PDK1氨基酸序列中是否存在核定位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NLS);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空载对照质粒(NC)、野生型PDK1基因表达重组质粒(WT-PDK1)、NLS突变型PDK1基因表达重组质粒(MUT-PDK1)转染至MCF-7、T47D细胞中,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CF-7、T47D细胞中PDK1胞内分布情况。4.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野生型PDK1基因表达重组质粒、NLS突变型PDK1基因表达重组质粒转染至MCF-7、T47D细胞,再通过CCK8实验测量细胞增殖和流式细胞术计量凋亡细胞比例;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侵袭和划痕实验测量细胞迁移;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增殖相关蛋白C-myc、凋亡相关蛋白Bcl-2、Bcl-xl、肿瘤细胞上皮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水平。结果:1.免疫荧光和核浆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表明,在乳腺癌细胞MCF-7、T47D中均可见PDK1在核内表达。此外核浆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结果表明,luminal A型乳腺癌细胞(MCF-7、T47D)、luminal B型乳腺癌细胞(BT-474)、basal-like型乳腺癌细胞(MDA-MB-231、BT-549)和HER2+型乳腺癌细胞(SKBR3)中均可见PDK1在核内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人乳腺组织相比,乳腺肿瘤组织中PDK1表达量明显增高,并存在核定位现象。2.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缺糖和营养限制处理后,MCF-7、T47D细胞中核PDK1的表达没有差异,CoCl2和人重组EGF蛋白处理后,核中PDK1表达显著上调,且呈现时间依赖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与人正常乳腺组织相比,乳腺肿瘤组织中EGFR染色强度明显增加,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MCF-7和T47D细胞中均有EGFR表达,且使用吉非替尼抑制EGFR活性后,PDK1在胞核中的表达量显著下降。3.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MCF-7、T47D细胞中PDK1与Importin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使用EGF处理后,PDK1与Importinβ结合增多;NLS mapper预测结果显示,在PDK1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C端存在一段NLS(405-kaawkhyntnheaddwcvpsrepkdmttfr-434),并将此段序列中的425/434位点的精氨酸和405/409/428位点的赖氨酸全部突变为丙氨酸;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与转染野生型PDK1基因表达重组质粒相比,转染NLS突变型PDK1基因表达重组质粒后,MCF-7、T47D细胞核中PDK1的表达量明显减少。4.CCK8实验结果表明,与NC组相别,WT-PDK1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MUT-PDK1组细胞数量则明显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EGF处理促进PDK1入核后,会进一步促进MCF-7、T47D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与WT-PDK1组相比,MUT-PDK1组MCF-7、T47D细胞凋亡数明显的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EGF处理后,会进一步抑制MCF-7、T47D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与WT-PDK1组相比,当MCF-7、T47D细胞表达MUT-PDK1时,胞内增殖相关蛋白C-myc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cl-xl的水平显着降低;划痕实验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WT-PDK1组MCF-7、T47D细胞展现出更强的迁移能力,而MUT-PDK1组MCF-7、T47D细胞几乎不迁移;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与WT-PDK1组相比,MUT-PDK1组MCF-7、T47D细胞侵袭能力大大显著削弱,几乎不能穿过基质胶。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当MCF-7、T47D细胞表达WT-PDK1时,肿瘤细胞间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而当MCF-7、T47D细胞表达MUT-PDK1时N-cadherin、Vimentin表达水平的变化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结论:1.乳腺癌细胞中存在PDK1核定位现象。2.缺氧和EGF处理能促进乳腺癌细胞中PDK1转位入核,缺糖和营养限制则对PDK1的胞内分布没有影响。3.PDK1氨基酸序列的C端存在一段NLS,胞质中的PDK1依赖于此段NLS与核输入蛋白Importins结合,从而进入细胞核。4.核内PDK1发挥着促进乳腺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寻找可替代传统能源的清洁能源是工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研究者们利用塞贝克(Seebeck)热电效应制作了多种多样的热电发电器
目前,由于环境恶化和大气沉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氮沉降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选择川西平原西河小流域不同生态区(集约化农区、普通农区、城市区和林区)为研究区域,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持续监测大气氮干湿沉降与河流氮素,研究西河流域大气氮沉降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和输出系数模型,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大气氮沉降对西河水体的氮贡献情况。主
锂硫(Li-S)电池由锂金属负极和硫正极组成,具有理论比容量高(1672 m Ah g-1)、价格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未来有望在动力电池领域得到发展和实际应用。然而,锂硫电池的商业化
[目 的]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结构性心脏病之一,常规心脏超声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有效评估左室收缩功能,但其发现左心室早期功能的变化并不敏感,而三维斑点追踪(3D-
超高层建筑通常具有较大的高宽比,轻质高柔,对风荷载十分敏感,因此风荷载成了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性荷载之一。一些研究表明,采用开局部透风槽等气动措施降低超高
夹芯结构在减震、吸能、抗冲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丝瓜络由于特殊的多孔网架结构,具有优异的缓冲性能。因此,本课题基于仿生学原理以丝瓜络为仿生对象,将仿生结构应用于夹芯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是应对这一现状的主要手段。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着输出不连续、不稳定和不可调等问题,大规模并网会严重危害电网的安全性,而现阶段大力发展的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Combining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技术又存在输出电功率和热功率耦合性强,热电比调节不
高级车辆事故自动呼救(Advanced 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AACN)系统属于事故后安全技术之一。AACN系统能够检测碰撞事故是否发生并通过车载数据仪记录碰撞事故信息,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大负荷中心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短路电流超标情况,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限流器作为限制故障电流的有效措施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业界的广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交通设施修建在软黏土地基上。在交通设施运营期间,交通荷载下软黏土地基的塑性累积变形会逐渐增加,进而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甚至安全。针对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