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源于惊讶。儿童的哲学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与成人哲学相对,儿童的哲学丰富了哲学的研究和儿童学的研究。处于5-6岁年龄段的幼儿对于天地相关的问题奥秘充满无限的好奇心,他们会思考和提出很多与天地相关的问题。笔者确立了研究主题为5-6岁幼儿对天地的感觉印象、对天地生命的理解、对天地起源、关系的理解这四个部分,深入研究儿童是如何认识天地相关的这些问题,探寻儿童多样性的认知方式。本研究主要利用了儿童哲学对话法、观察法、作品分析法,以X幼儿园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24名男孩,24名女孩,共计48名5-6岁幼儿进行天地相关问题的哲学对话和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幼儿在“天地的感觉印象”这一维度上运用丰富的感官来感受和认知天地,对天地的直观感觉比较具象。“天地生命的理解”这一维度上幼儿对天地生命的理解展现出他们推理和归纳的能力。“天地起源的理解”维度上,幼儿主要认为天地是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天地是起源于宇宙的爆炸;天地是由最初的样子不断进化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而在“天地中各种关系的理解”这个维度上,幼儿从时空关系角度上理解天地中的各种关系,并且尝试运用拟人化的想象表达对天地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在“无稽”的想象中,幼儿对天地中各种关系的理解体现惊人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幼儿对天地问题探究的宽度和深度受到探究情境的影响:在一对一的情境中,幼儿的思考相对浅显;在幼儿小组的情境中,幼儿的思考相对丰富深入,共情能力更强。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天地的直观感受和想象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不同幼儿对天地问题的认知和想象存在较大差异。差异之处在于:幼儿对天地相关问题的想象力的丰富程度有所不同;幼儿的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幼儿的探究方式呈现差异化。幼儿对天地问题探索和认知差异主要受到家庭教育、师幼互动、科普读物等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传递科学知识为主的家庭教育,折断了一些孩子想象的翅膀;不认真倾听幼儿声音的师幼互动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一些不注重启发幼儿思考和探索、只注重知识传递的科普读物起了不良作用。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哲学启蒙时,要尊重每一个儿童对天地问题的独特认知方式;尊重孩子多样的探究方式,促进孩子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过程;与幼儿共同应对生命概念的困惑;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保护儿童的思维萌芽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灵活运用探究团体的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