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填充微结构光纤的偏振滤波和传感特性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传统光纤,微结构光纤的包层中含有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空气孔,从而具有极其灵活可调的结构设计。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改变包层中空气孔的排列方式和空气孔的大小,在空气孔中填充不同的光学功能材料等方式来设计并制备出具有所需特性的微结构光纤。也正是这些优点,从20世纪90年代微结构光纤被提出以来,国内外大批学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得微结构光纤的设计、模拟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为基于微结构光纤的微纳光子器件的研制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思路。本文中选择金属填充微结构光纤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两种金覆膜微结构光纤并对其偏振滤波特性和传感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利用课题组制备的银线微结构光纤进行液晶填充,实验测试并分析了其温度传感特性。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金覆膜大孔调制微结构光纤。通过移除一部分空气孔,在紧邻纤芯的区域引入了一个具有较大尺寸的空气孔,破坏了包层气孔排列的对称性,使微结构光纤产生明显的偏振特性,在x偏振和y偏振方向具有不同波长和强度的损耗峰值。结合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在大空气孔的内表面镀上金纳米薄膜,使得光在传输时纤芯模与表面等离子体模发生共振,某一偏振方向上的损耗远大于与之垂直的另一偏振方向,这样微结构光纤就可以实现高效率偏振滤波。进一步分析了光纤结构参数对微结构光纤偏振滤波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光纤在1550nm通讯窗口可以有效地滤除y偏振模式,利用长度小于1mm的微结构光纤就可以实现偏振滤波。其次,设计了一种基于金覆膜凹槽调制型微结构光纤。在一个只有两层空气孔的微结构光纤的上半部分设计了一个凹槽,并在凹槽的表面镀上一层金纳米薄膜。通过调节内层空气孔的尺寸使纤芯模更容易与金纳米薄膜附近的表面等离子体模发生共振,同时又不至于无法束缚住纤芯的能量,使其逸散到包层中去。通过调节光纤的结构参数,最终实现对分析物液体折射率地检测以及对偏振光地过滤。模拟结果显示,设计的微结构光纤具有较高的折射率检测灵敏度以及分辨率,同时在1.5μm处能够实现偏振滤波,有望同时应用于传感及滤波领域。最后,使用课题组制备的银线微结构光纤,利用液晶对温度的敏感特性,采用加压法对微结构光纤包层气孔进行液晶全填充制成温度传感器。使用宽带光源测量了液晶填充的银线微结构光纤在不同温度下的透射谱,进一步分析了该光纤对温度传感的灵敏度,在15-50℃区间其灵敏度可达80counts/℃。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海南省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及需求,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600名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分
目的观察丁酸钠(SB)对急性白血病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NB4、HL-60、Kasumi1、U937和Jurkat细胞经SB处理前、后CD86、CD80分子表
随互联网、物联网、可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其核心部分集成电路(IC),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从1960年第一个实用的集成电路开始发展到今天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其晶体管的特征尺
背景和研究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因神经元发生不可逆损伤而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NDD),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迄今,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亦无理想根治疗法,针对这类疾病的新药研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ype 2 d
本文对高校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管理主体、管理模式、规范合同、制度建设、政策落实、规划布局六个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强化对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管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经过近三十年的时间,正逐步地发展壮大。但由于这个行业具有竞争大、淘汰快等特点,使得身处其中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和竞争压力。虹信公司自19
目的构建妇科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GI-RADS)联合三维超声造影(3D-CEUS)评分系统并进一步探讨其鉴别卵巢肿物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2例卵巢肿物进行三维超声造影检查,分析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这首作品原是小提琴曲,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江苏省戏剧学院二胡教师刘天华先生移植、改编为二胡曲,九十年代初期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长福先生对这首乐
韩国农村振兴厅的职能与成就农业部教育司李水山一、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的农村振兴厅光复后的韩国模仿美国的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体制,于1947年12月建立了“国立农事改良院
期刊
研究背景:Huber和Koessler在九十多年前对致死性哮喘的经典描述中首次提出了气道重塑的概念。临床上,气道重塑是引起哮喘患者出现不可逆性通气功能障碍的罪魁祸首。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