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的是体现先进科学技术的《汽车谈》(Car Talk)作为口译实践材料。该节目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推出的一档汽车访谈节目,由汤姆·马格洛奇和雷·马格洛奇主持。该节目以旁白和访谈结合的方式,围绕汽车技术和未来汽车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与交流。节目风格幽默,语言平易近人,同时又不失对汽车行业的专业分析。本期节目以新能源汽车为主题,从燃料电池到混合动力汽车,从插电式混动汽车到纯电动跑车,向观众介绍了清洁交通能源的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道路,提出了传统化石燃料能源领域的变革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唤起了观众对现有能源结构及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思考。翻译活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悠久的跨文化交流方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翻译活动也在促进世界各族间人民的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发展中担任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使得我国进一步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与联系。在这种交往中,我们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吸收的力度空前增强,因此翻译特别是口译活动,将为进一步推动这些技术交流贡献力量。本期《汽车谈》是介绍新能源行业前沿科技的访谈类节目,有一些技术性描写采用了不易直接口译的复杂句式,并且访谈类节目也经常出现基于源语文化背景的口头表达,也不宜采取直译的方法。因此本文将巴黎释意学派理论及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结合以共同指导此次口语模拟实践。翻译报告中,先对两个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进而将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与释意学派的“脱离语言外壳”进行了结合,以期在口译过程中“因地制宜”,以适合、贴切为第一原则,注重对原文信息的传达。同时,为了使译文能够在听众中获得良好效果,又对译文进行了一些调整,以便从“功能对等”的角度传达原文的态度、情感等,使译文符合汉语的习惯,使听众易于接受,清楚明了。前言部分介绍了盛行的美国汽车文化。作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汽车文化非常发达,在汽车技术领域也是独领风骚。口译任务描述部分阐述了此次口译项目的意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保有量陡增,而本土汽车文化却较为落后,因此,本文在译前准备中针对所选择的模拟材料设计了问卷调查,以期能够凸显翻译项目的意义。调查结果表明,在国外汽车文化及相关影视作品的译介上,还有更多问题亟待解决。口译过程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将释意派理论与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结合,此外,本次口译模拟还从文化背景、相关术语,以及口译对象的角度对整场口译进行了全面的译前准备工作。口译案例分析部分,论文选取了一些典型案例,结合理论基础以及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最后一部分,对整场口译做了总结,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口译模拟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并积累了对今后口译活动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