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长江口连接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和最宽广的陆架,是有机碳埋藏和转化的主要场所。复杂的水文和水动力条件,源源不断的径流输入和三角洲植被输入使长江口水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加之长江口受流域内各项水利工程、人工采砂、工农业和航运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入海有机碳的通量和性质发生剧烈变化。溶解态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和颗粒态有机碳(PO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口连接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和最宽广的陆架,是有机碳埋藏和转化的主要场所。复杂的水文和水动力条件,源源不断的径流输入和三角洲植被输入使长江口水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加之长江口受流域内各项水利工程、人工采砂、工农业和航运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入海有机碳的通量和性质发生剧烈变化。溶解态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和颗粒态有机碳(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的来源、分布与迁移转化行为同各种水力驱动和生物化学作用关联紧密。本研究基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和11月、2015年5月及2016年5月在长江口水域五个航次的环境综合调查,对长江口水域POC的年际分布变化、通量变化、有机碳的迁移转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利用碳稳定同位素三端元模型示踪POC的物质来源,估算了长江口有机碳的物源贡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6年春季长江口水域中POC的浓度范围为0.22~16.99 mg/L,均值为1.80±2.02 mg/L。调查水域整体年际变化显著,不同区域间存在空间变异及年际差异,但近岸区底层POC常年较高,年际变化不显著。POC呈现近岸高于远岸、底层高于表层的分布趋势,通常在口门外南部水域达到高值,表层POC在123°E附近的远岸区存在次高值,低值区位于远岸区底层。春季长江口水域POC浓度与盐度(S,Salinity)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盐淡水混合过程中,沉积物再悬浮是近岸水域不可忽略的重要碳源,海水的稀释作用在远岸水域处于主导地位;POC与总悬浮物(TSM,Total Suspended Matter)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悬浮物在高浊度水域和低浊度水域对POC的影响程度不同,TSM浓度和粒径的变化对长江口水域中POC的浓度以及在悬浮物中的组成比例有极为显著的影响;表层POC与叶绿素a(Chl-a,Chlorophyll-a)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在远岸水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123°E附近的远岸水域存在Chl-a高值区和POC次高值区;POC主要以有机碎屑形式为主,但在远岸区更倾向于海洋浮游植物贡献。(2)长江口POC入海通量多年来变化明显,三峡大坝蓄水对泥沙拦截作用显著,POC入海通量也随之下降;春季长江口入海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与POC浓度截然相反,长江径流的输入作用对河口POC浓度的影响正在减弱。(3)陆源有机碳由长江径流经河口输送至海洋的过程中,DOC和POC之间存在着形态比例的转化。2014年春季DOC%在18.44~71.50%之间变化,均值为46.78±13.87%;秋季DOC%变化范围为25.46~84.97%,均值为63.35±14.63%,春季POC优势较秋季更为明显。以DOC贡献率等于50%为界,整体呈现远岸水域DOC的优势显著高于近岸水域,且表层DOC比底层更快地占据优势。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有机碳形态变化主要受盐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的控制;长江口水域耗氧污染物主要是来自悬浮颗粒的有机部分。最大浑浊带(TMZ,Turbidity Maximum Zone)是有机碳浓度和形态转变的重要场所,大量POC在此沉降并矿化,POC解吸和微生物降解促使其向DOC转化。DOC/POC与TSM间存在协同变化,当水体中TSM浓度大于98.41mg/L时,长江口有机碳以颗粒态为主,反之则以溶解态为主。(4)2014年5月长江口表层POC的海洋来源和三角洲来源贡献率均值分别为17.98%、23.84%,河流端为58.17%;底层POC的海源和三角洲贡献率分别为22.02%、29.19%,河流端为48.79%。POC在口门内主要来源是陆源输入,在门外的近岸水域,陆源贡献由TMZ迅速降低,以海源和三角洲来源的贡献为主,至远岸水域,海洋来源和三角洲来源的贡献率达到最高值。本文认为长江口POC的三角洲来源凸显是由于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增加了长江口湿地的土壤有机碳量和微生物碳量,改变了长江口有机碳的δ13C值。加之三峡大坝的影响使陆源有机碳输入减少,三角洲冲淤侵蚀,造成盐沼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和植物有机碳输入到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而影响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其他文献
生物滤器是RAS中核心的水处理单元之一,是循环水养殖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对于养殖水体的净化和循环再利用起到关键作用。传统的浸没式生物滤器虽具有截留悬浮物的功能,但是因容易被堵塞、水流分布不均匀造成乏氧区、老化菌膜不易排除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使用。本试验采用一种新型的带有截污功能的自洁生物滤器,其不仅具有悬浮物截留功能,还可以通过自清洗功能克服上述缺点。本实验针对自洁生物滤器,研究不同挂膜方法、不同
边缘海作为海洋有机碳埋藏的重要储库,其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对全球碳氮循环和海洋服务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东海内陆架作为我国重要的陆架边缘海,其有机质归趋、季节性低氧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细菌藿多醇BHPs是一种同时集合生物来源专属性和环境特异性的较新型微生物标志物,其对海洋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且易保存,受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小,在追踪有机质来源,指示海洋低氧环境以及反演环
近岸海域的无机氮、重金属离子污染不仅对海水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还可作为环境因素,对海洋中服役钢结构的腐蚀过程产生影响。开展海洋污染物对金属材料腐蚀影响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更全面地认识到环境因素对腐蚀过程的复杂影响,还能为相关防腐措施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为此,本论文分别研究了以下三种典型海洋污染物:硝酸盐、铜离子、锌离子对船舶制造业常用的EH4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同时通过电化学测试、表面
本论文《俄罗斯油库和加油站设计材料翻译实践报告》以项目形式展开,选用俄罗斯油库和加油站相关内容作为俄译汉笔译实践材料。本论文包括翻译实践总结、译文文本和原文文本三部分。其中,翻译实践总结为本文的重点。作者选择油库和加油站的相关资料进行翻译,并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例证论述分析了油气领域科技俄语的特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引言:分析了选材原因和项目研究的意义。第一部分:运用翻译材料中的例子说明石油科技
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压力影响,近年来世界范围胶质类浮游动物灾害频发,对生态系统、渔业生产、旅游业、沿岸工业等造成威胁,胶质类浮游动物的成灾原因研究及其防控处置是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开展胶质类灾害浮游生物的捕食者/竞争者及其捕食活动研究有望为胶质类灾害生物防控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现有胶质类浮游动物捕食者的研究已为胶质类灾害生物防控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亟需对某些天敌生物的捕食率
胎生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繁殖方式,目前报道的有多种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大多数哺乳动物都营胎生繁殖。胎生这种繁殖方式为胚胎提供了稳定的营养、保护等发育条件,降低了外界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胎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卵子在体内受精并且受精卵在雌性体内完成发育。在哺乳动物中,母体与胚胎之间通过胎盘完成营养、气体等物质交换,因此对胎生的硬骨鱼来说,卵巢在形态
砂壳纤毛虫是一类具纤毛的单细胞原生动物,隶属于纤毛门(Ciliophora)-旋毛纲(Spirotrichea)-环毛亚纲(Choreotrichia)-砂壳目(Tintinnida)。体长一般在20-200μm之间。砂壳纤毛虫生活史简单,对环境变化响应十分迅速,不同种的外壳形态各异,便于保存观察和分类鉴定,因此,其常被作为研究海洋浮游生态的模式生物。砂壳纤毛虫是微型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摄
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是一种对β-半乳糖苷(β-galactosides)具有高亲和力的凝集素。在哺乳动物中已发现半乳糖凝集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鱼类中发现半乳糖凝集素是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多种病原体。然而对鱼类半乳糖凝集素的其他免疫功能的研究还不多。我们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基因组中鉴定了galectin-8(CsGal-8),对其免疫功能
海草是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显花被子植物,大面积的连片海草被称为海草床。海草床是十分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渔业生产、水质净化、防风固堤以及固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鳗草(Zostera marina L.),隶属于鳗草科(Zosteraceae),鳗草属(Zostera),广布于北半球温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和山东沿海,是多数海草床的常见优势种。当前,沉积物中硫化物已成为海
冲绳海槽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是由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的一个尚处于弧后扩张早期的年轻弧后盆地。本论文通过研究冲绳海槽中部的流纹岩,南部的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质安山岩中斜长石的熔体包裹体的相态分布特征、均一温度、寄主矿物斜长石的环带结构和组成成分特征以及熔体包裹体中的挥发分特征,得到以下认识:本研究通过对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火山岩中斜长石的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进行分析测试,发现冲绳海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