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替传译和交替传译笔记的研究一直在会议口译领域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经过多年的探索,口译届对交替传译笔记的基本结构取得一些共识。然而,笔者在进行了约一年左右的会议口译实践和会议口译入门教学过程之中,发现基本上是基于欧洲语言之间互译基础上的交替传译笔记框架缺乏对中英文语言组合遇到的一些特有难点问题的关注。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对专业译员的问卷调查找出是中文和英文的译员所认定的交替传译中比较常见的难点问题。此后,笔者通过总结专业译员的处理办法形成相对系统的结构符号设计并希望探究其在改善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对交替传译笔记的作用的认识,存在着两种相对的看法:一种认为笔记在交替传译的作用很小,仅仅是一个很次要的工具。而另一种则把交替传译的学习简单地等同于笔记学习。这两种认识都过于绝对,笔者认为,在进行交替传译笔记的教学过程当中,对笔记系统进行适当的经验阐述,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磨合”过程,将学生较快地引导到比较有章可循的笔记系统中来。根据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在交替传译的两个步骤过程当中,笔记都需要调用译员的“处理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由于任何译员的“处理能力”在特定的时期是一定的,所以改善笔记结构可以使译员有更多“处理能力”关注口译的其他方面,进而可以提高口译整体质量。在确定了理论基础之后,本文通过教学实验来对比教授学生译员相关的笔记结构符号设计前后的表现来探寻结构符号设计对提高学生译员口译质量的有效性。通过实验初步证明:在假定学生译员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短期记忆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加合理的笔记系统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译员减轻处理负担,提高口译质量。同时,将专业译员的“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传授给学生译员也是有益的。当然,好的笔记系统是不能代替学生译员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短期记忆力的训练的,但好的笔记系统可以成为学生译员的重要的辅助工具,有利于提高其交替传译整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