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蒙古族礼仪文化探析——以阜新县佛寺镇待客礼仪文化为例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xq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传统礼仪文化是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积累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蒙古族内心世界真、善、美的真实写照,是蒙古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是蒙古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活在辽宁省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游牧方式到农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其待客礼仪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与传统牧区蒙古族的待客礼仪文化相差明显的,具有农区特色的蒙古族礼仪文化。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蒙古贞蒙古族文化受到农耕汉族文化的影响,吸收农耕文化的部分因素,两种文化不断的相互融合。但这并不是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合二为一,而是在交流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蒙古贞礼仪文化。蒙古贞礼仪文化虽然与牧区蒙古族礼仪文化不同,但它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是因为蒙古贞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认同感的支撑。  本文以辽宁省蒙古贞地区的佛寺镇为调查地点,以现生活在佛寺镇的蒙古族为研究对象,使用深度访谈与非参与观察等社会学研究方法,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农区蒙古族礼仪文化所呈现出的具有农区蒙古族特色的文化深层结构以及其功能,并探寻保护和利用蒙古贞礼仪文化发展途径的思路。  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框架和概念界定。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蒙古贞概况、蒙古贞蒙古族传统礼仪文化特质的形成。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蒙古贞传统礼仪文化的变迁现状。  第三章对蒙古贞礼仪文化进行结构功能分析。  第四章主要阐述蒙古贞礼仪文化发展途径的思考。
其他文献
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给原本脆弱的贫困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彻底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不管是在自然环境,还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灾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
学位
经济全球化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受到空前的重视,而作为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资保障的农村地区,其在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中逐渐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另
因社会动乱、贫困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在历史上出现过大批蒙古贞人被迫选择以避难、逃荒的方式迁移到科尔沁地区。尤其是在1891年爆发的“金丹道”事件和1930年发生的洪涝现象,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