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地区商代的政治景观和文化认同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orang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岱地区商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学者们对商代聚落形态、族属、商人对海岱地区经略的过程、目的等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不过,由于关注热点的转移,当下对于区域类型的研究比较少。但实际上,学者们对于该地区区域类型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对于海岱地区不同区域的总体的文化面貌、历时性变化及产生的原因等也还不是非常清楚。因此,有必要结合新发表材料对区域文化面貌及其性质进行更加深入的综合研究。  随着济南大辛庄、滕州前掌大、郑州商城和小双桥等一些新材料的发表,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小双桥和郑州商城、洹北商城、殷墟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商代中央政治中心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大辛庄遗址和前掌大遗址的报告为我们更加全面认识遗址性质和区域文化面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这也使得我们分析不同区域的文化面貌及历时性变化与商王朝中央政治军事实力的变化及其对该区域特殊的经营策略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新发表的考古材料,对海岱地区商代的考古学文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确定本文研究的时空框架,回顾海岱地区商代考古的研究简史,并提出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海岱地区商代遗址分期研究。对海岱地区商代的主要遗址进行介绍并明确其分期,是本文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基础。  第三部分,海岱地区商文化的分区与类型。本文将海岱地区商文化分为中商时期和晚商时期两大段。中商时期分为潘庙类型、大辛庄类型和鲁东类型;晚商时期分为安邱堌堆类型、前掌大类型、大辛庄类型、苏埠屯类型和会泉庄类型。并对其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  第四部分,相关问题讨论。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从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两个方面考察了商王朝在东方地区势力的消长变化;2.尝试从考古材料及铜器铭文、甲骨文献等相结合的角度区分商人与夷人遗存;3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商王朝对东方地区的经营策略及目的;4.海岱地区商代的文化认同。  第五部分,结语。简单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等。
其他文献
明代的社会流动十分频繁,可谓是一个转型时期,其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明显表现。一代社会生活的形成乃至变异,都将意味着社会关系以及相关社会秩序的变动。作为社
清政府甲午战败后,财政拮据,国内群情鼎沸。一方面,当政者有扩充利源的需要;另一方面,败于邻邦日本这个“东瀛蕞尔小国”之手,给予国人以莫大的耻辱及危机,因此民族主义兴起。
提出了应用系统控制参数与系统负荷裕度之间的灵敏度关系及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进行预防控制的方法.首先给出了系统控制参数与系统负荷裕度之间灵敏度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