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战后英国文坛的一颗璀璨明珠,约翰·福尔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其小说极富创意,多部作品被奉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经典。然而,福尔斯的收官之作《幻想》却少有人问津。事实上,《幻想》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都堪称福尔斯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本论文试图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狂欢化人物、杂糅性体裁以及复调式时空三个角度挖掘《幻想》中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第一章分析《幻想》中人物的狂欢化。福尔斯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徘徊在边缘地带的小人物,他们憎恶维多利亚时代各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社会偏见,因而努力以各自的方式摆脱陈规陋习、反抗既定秩序、要求男女平等,对一切权威、正统和神圣的东西给予无情的嘲讽和批判。福尔斯笔下的这些人物无疑蕴含着强烈的脱冕勇气与颠覆潜能。第二章聚焦于小说体裁的杂糅性。福尔斯将大量的证词、私人信件、新闻报道、报刊杂志等非文学文本融入到《幻想》中,有效地瓦解了传统的小说范式,从而在文本层面形成了多元并包、自由平等的狂欢精神。此外,《幻想》中混杂了多种语言,它们在同一舞台相遇,既构成了一场语言的盛宴,又戏讽了文学语言的所谓纯洁与高雅,但更为重要的是,语言的混杂体现了不同思想观念的对话与交锋。第三章探讨《幻想》中时空的复调性,福尔斯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共时性话语场,为各种声音的相互交错、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冲撞提供了自由的场所,这使得小说的中心事件(巴塞洛缪的失踪;迪克的死因)更加扑朔迷离,进而揭示出真相的相对性和多元性。同时,福尔斯在小说中设置了多个边缘化场景,而边缘是一个进行亲昵交际和全民性加冕脱冕的狂欢广场,它的正反同体性使固有的等级制度被瓦解,新秩序得以建立。总之,福尔斯通过凸显狂欢式的人物、杂糅的体裁和复调的时空,力图在《幻想》中建立自由、平等、多元的世界。作者、小说人物以及读者都能不受限制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学创作模式的颠覆,也是对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