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双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单纯地依靠生产要素的量的增加来实现;二,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三,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这一趋势必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追赶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自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来,产业技术联盟合作越来越受多地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将产、学、研组成的产业技术联盟视为国家产业科技创新的圭臬,竭尽全力推进本国以及与其他国家大型企业、著名高校、研究机构、金融资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今,产业技术联盟合作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范式;是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本文从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这一组织形式的本质为起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技术联盟合作的定义、产业技术联盟的组建原则、创新机理、类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交易费用理论、资源理论与三重螺旋理论对产业技术联盟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将美国、日本这两个历史上开展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合作最成功国家的产业技术联盟合作的发展历程、模式与机制的梳理、归纳和比较,总结出了值得我国借鉴的“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先进经验;再次,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之后,运用DEA模型建立相应指标对过去50年来“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产业技术联盟创新有效性进行了评价;最后,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的现实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应采取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机制构建给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