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进行战时经济动员而在国内建立了全面管制下经济体制——“统制经济体制”。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统制经济看似只是美国政府为进行战争动员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但建立这一体制的基础,却是在一战前很长时间就开始形成了。十九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思潮,为联邦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政府反垄断的过程中,出现的干预经济的机构与法案,又为战时经济统制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借鉴。统制经济是在机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双重保障下建立的。作为战争动员的体制,其军事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后勤供应体系,形成了更全面的动员机制,等等。同时,一战时的经济统制还是“总体战”思想在美国军事史上的首次实践,它不仅为美国整个军事动员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还成为美国海外远征军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统制经济作为经济管理体制,其经济意义也非常重要。统制经济体制的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战时政府所实行的财税政策、价格调控政策和劳工政策方面。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军费需求,政府通过三个渠道提高财政收入: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和“货币创造”,这三项措施对当时美国国内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增税政策在引起了人们不满的同时,却客观地调节了财富的分配,对普通劳动人民来说是有利的;政府在发行公债时掀起了一场“爱国运动”;在关于税收和公债比例问题的讨论中,“加重税收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比重”的优点,被人们意识到,并成为国家财政体系中的一部分,“高所得税”的税收模式也在这一时期形成;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成立,使一战中的美国政府有了更灵活的“货币创造”方式,在美联储购买政府公债的过程中,其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的市场操作”被发现,并成为美联储调节货币数量,影响经济运行的常用方法。统制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物价进行调控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节供需以满足战争动员的需求;二是稳定物价,保证国内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美国国内形成了有特点的价格调控体系——“量线—优先”体系。与工人组织结合是一战时期劳工政策的重要特征,它一方面保障了工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还避免了罢工,为经济动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战后美国的腾飞是建立在战争经济基础上的,广泛的经济统制是繁荣的基础。统制经济下的美国政府成为战时国内经济运行的主要推动者,他们利用价格杠杆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稳定了物价,让人们看到了干预经济的优势。一战后的美国,经历了萧条到繁荣再萧条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战时统制经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萧条的出现是政府放弃经济干预政策的直接后果。统制经济的最大影响,在于它不仅成为三十年代“新政”政策的来源,还为此后美国国内的经济模式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