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托霉素是由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产生的一种新型环脂肽类抗生素,在体外具有抗大部分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活性,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高致病耐药菌。目前对于达托霉素的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和合成机制等已有较多研究。此外,化学方法、化学酶法及组合生物学的方法已被研究来对达托霉素的结构进行改造,期望得到更广谱高效的达托霉素衍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随机突变以及增加合成基因的拷贝数等方法已被用来提高S. roseosporus合成达托霉素的效率。但对达托霉素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至今还没有相关报导。本文以工业生产菌株S. roseosporus SW0702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遗传操作体系进行初步建立。确定了R5培养基为其最适产孢子培养基,且该菌株对Apra、Kana和Chl等抗生素均敏感。此外,在接合转导实验中,菌丝和孢子均可作为受体,最适培养基为MS培养基,抗生素的覆盖时间为16h。若以孢子作为受体,热激条件为30℃,10min。最后确定HPLC检测达托霉素产量的条件,并且确定含有4%葡萄糖的YEME培养基作为发酵培养基。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首次揭示DeoR家族的调控蛋白DptR2对达托霉素合成的调控作用。dptR2是靠近达托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调控基因,对达托霉素的合成是必须的,但不影响合成基因簇上基因的表达,说明DptR2不是途径特异性调控蛋白;通过EMSA和qRT-PCR实验分析,DptR2通过结合在自身启动子上正调控自身的表达,通过DNase I footprinting实验找到DptR2的DNA结合位点,并通过突变分析得出结合位点中的回文序列对DptR2与DNA结合是必须的。此外,在基因组上找到另外一个含有类似回文序列的启动子区域,此区域位于Na+/半乳糖共转运蛋白和gal操纵子间,但仍无法解释DptR2对达托霉素的调控作用。最终我们推测,DptR2可能通过影响葡萄糖的代谢途径控制氨基酸前体供应最终影响达托霉素的合成。本论文是首次在转录水平上对达托霉素合成的调控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