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枯丝核菌毒素的产生及与致病力的关系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用改良Richard培养液培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滤液经活性炭吸附,甲醇洗脱,旋转蒸发得到粗毒素。对粗毒素进行生物活性检测,发现粗毒素在水稻叶片上能形成水稻纹枯病的典型症状,并可抑制水稻种子胚根的生长,致使水稻幼苗失绿萎蔫。毒素的有效稀释浓度试验结果显示,粗毒素浓度越高毒性效果越强,当粗毒素稀释到200倍时仍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立枯丝核菌产毒最佳条件:培养液为改良Richard培养液,培养时间为15~20天,培养温度为25~30℃,培养液pH为7左右,不需要光照,每天人工振荡2次。 立枯丝核菌不同菌株产生毒素的能力有明显差异。通过比较发现,菌株的产毒能力与其对水稻植株的致病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55。这说明立枯丝核菌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别用立枯丝核菌粗毒素处理水稻抗感品种种子,发现抗病品种(特青和J-85)胚根对毒素的耐力较强,生长抑制率仅为25.26%和29.53%,而感病品种(LMNT)种子几乎不能萌发,胚根生长抑制率达92.19%。此外,抗病品种幼苗在毒素液中处理12h后没有变化,而感病品种幼苗叶片则发生卷曲萎蔫。因此,以立枯丝核菌粗毒素处理水稻种子和幼苗可初步鉴定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 立枯丝核菌和禾谷丝核菌(R.cerealis)及其粗毒素对水稻、玉米和小麦均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在水稻和玉米上,立枯丝核菌及其毒素的致病力略强于禾谷丝张华东:立枯丝核菌毒素的产生及与致病力的关系核菌及其毒素,但在小麦上,禾谷丝核菌及其毒素的致病力往往要强于立枯丝核菌及其毒素。
其他文献
本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以藁城8901和山农1391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小区的方法,研究了喷施ABA或GA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及灌浆进程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ABA或GA对小麦籽粒氮代谢的影响小麦籽粒的氮代谢的强弱关系到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量的多少,研究表明,外源激素与蛋白质积累有密切的关系,例如IAA和ABA可以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中的转运,GA与籽粒灌浆时间的长短有关,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我国玉米育种目标是:稳定面积,以大幅度提高单产为基础,以改善品质为中心,以增强抗性为保证,充分发挥玉米在食用、饲用、加工、出口等方面的作用。 目前我国玉米的单产已达到较高水平,品质育种工作正日益受到重视,同时抗逆性尤其是抗病育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近十年来,玉米生产上纹枯病发展蔓延较快,对玉米生产造成的损害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玉
本研究以新疆自育棕色棉品种新彩棉5号和新彩棉13号为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茎尖转化法和基因枪轰击茎尖法,建立了棕色棉茎尖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和茎尖基因枪遗传转化技术体系。采用以上两种转化方法,成功将GhANR基因导入到棕色棉品种中,经卡那霉素抗性茎尖筛选、抗性芽诱导生根、PCR和qPCR分子检测,获得了新彩棉5号和13号阳性转基因植株,并得到了T2代转基因种子,为新疆棕色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
本文采用砂培方法,选用两个超高产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两个普通品种(三北9、农大364)作为供试材料,设置四个供氮水平:N1、N2、N3、N4(0.04、0.4、2、4mmol/L),研究了苗期低氮胁迫对
该文以四川长沙庙煤矿安全高效建设实践为例,简述了长沙庙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方案及实施效果,证明了即使开采极薄煤基层的小煤矿,也能实现安全高效生产,产生较好的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