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处分他人股权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qlog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高速发展而相应的道德建设不到位致使社会诚信意识淡薄,加上相应的制度保障的缺失,冒名处分他人股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冒名处分他人股权严重危害了市场交易秩序,损害了原股权人、交易相对人、公司和公司其他股东以及后续股权转让后手的利益。但是,学界并未对该问题给予重视,且仅有的研究也集中在以无权处分和无权代理等传统的民法观点来分析,有拿来主义之嫌。冒名处分股权不是民法上的无权处分,无权处分人需为工商登记权利人,而被转让的股权并非登记在冒名人名下。冒名处分他人股权也不同于无权代理,与冒名人交易的相对人认为冒名人即股权所有人,不存在第三方当事人;而无权代理中相对人认为与其实际交易的对象是被代理人,与其直接接触的人是代理人。实务中对该问题的判定也大相径庭,故有必要对冒名处分股权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探究一套合理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机制。冒名处分股权不同于冒名股东以及名义股东处分代持股份的情形,是股权转让中具有独特性质的一类型,具有意思虚假、印签伪造、形式非法等特征。由于冒名处分他人股权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对其效力的认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冒名处分股权行为和签订的协议的效力的认定及冒名处分他人股权致股权发生实际转让的法律效力。当事人无合意及商事外观主义原则有利于对冒名处分他人股权的效力作出判断。外观主义对于判定股权的最终归属极具优势,有利于该问题科学顺畅的解决。遏制冒名处分他人股权的发生最终要落实到责任的承担。由于商事活动影响范围广泛,在维护公平的同时更应兼顾交易安全和效率,确立归责原则至关重要,在保护原股权人的同时不破坏市场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国际公害物品的理论为框架,寻求国际社会解决流行性疾病和自然灾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有益的公共物品概念始终存在,但公害物品的概念却一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深化转型期,同时也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期。面对复杂多元的历史转折,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对
犯罪与刑罚这一对现象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在与人类社会相关的问题中,“犯罪与刑罚”的问题始终被叙述着,无论是犯罪与刑罚的本质问题还是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如此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