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刑事政策法治化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oq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深化转型期,同时也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期。面对复杂多元的历史转折,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对刑事政策的改革与完善、尤其对促进刑事政策法治化具有根本指导意义。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刑事政策的重要价值目标将有助于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体制化反应,刑事政策应当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兼具政策性与法律性的双重优势、介于公共政策与刑事法律的独特区位,以提升自身的规范化、社会化、理性化为具体思路,以化解传统刑事政策法治要素不足的缺陷。本文首先通过对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的文本分析,对其内涵做出双向的阐释,并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概念基础。其次,对刑事政策法治化做出深入分析,提出刑事政策具有政策性和法律性的内在紧张关系、和谐社会下的刑事政策应受到法治原则制约的观点,并认为传统刑事政策已不能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需要对其重构,以实现刑事政策法治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保障的目标。最后,对刑事政策法治化的确认与共识、规划与制定、实施与践行、反馈与完善等方面做出了完整分析。
其他文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主要针对社会生活领域中贫富差距扩大问题而提出。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实践中的探索,也需要理论上的指导。 理论分析显示,公平、正义是和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政治实体的转型过程,它同时也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旧社会政治秩序向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新社会政治秩序转型的过程。与此相伴随,中国
转基因技术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闪烁着科技“双刃剑”的光芒。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其涉及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健康和伦理道德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学位
民事诉讼观是学界对设立和运作的民事诉讼制度所持有的一种基本观念。依据“类型化”的研究方法可将其分为家长式诉讼观、自由主义诉讼观和社会的诉讼观三大类型,不同类型的民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国际公害物品的理论为框架,寻求国际社会解决流行性疾病和自然灾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有益的公共物品概念始终存在,但公害物品的概念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