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动词系统研究

被引量 : 26次 | 上传用户:zxyo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是我国正史——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价值。其实,《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价值远不限于史学和文学。比如,《史记》在语言学上的价值早就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张舜徽先生说:“司马迁的写作,是面对大众的,他想尽了方法,力求自己文字的通俗,在援用古书方面,常常经过一道翻译的手续。”正因为《史记》的口语化色彩很浓,所以,要研究秦汉之际汉语的发展演变,《史记》理所当然地成为首选。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传入我国。在众多的语言理论中,认知语言学理论较好地切合了汉语的实际,很能够解释说明汉语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人与生存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一方面,人与生存环境的互动推动着语言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足迹,都真实地存留着人与生存环境互动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人与生存环境互动的相关信息,在动词范畴中有着集中的反映。基于这样的认识而确立了本文的论题:史记动词系统研究。本文基本的思路是:以《史记》动词系统为切入口,以动词的聚合特征和组合特征为展开维度,探讨人和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人的活动对语言结构所发生的影响,人的活动对语言范畴化进程的影响。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对语言进行描写,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语言进行解释。描写是从动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两个维度进行的。在聚合描写方面,本文的核心材料是第二章《史记》动词的义类聚合。义类聚合的分类标准是:从人与生存空间的互动这一视界出发,共分为三大类:一,身体动作类动词。身体动作类动词反映的是人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者说,是人自身的运动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从这一意义上说,是人与自身的互动。二,社会行为类动词。社会行为类动词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活动,或者说,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活动在人脑中的反映,从这一意义上说,是人与社会的互动。三,自然环境类动词。自然环境类动词反映的是自然环境类的运动变化,或者说,是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从这一意义上说,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以上三大类动词总计1137个,这1137个动词的释义、用例、出处都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表格中动词的排列顺序以汉语拼音为序。第三章《史记》动词的配价聚合和第四章《史记》动词的同义聚合是对《史记》动词义类聚合的必要的补充。动词的配价是指与动词相关联的名词项的数量,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与哪些事物相关联,又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因此,动词的配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对动作变化与相关事物关系的认识。因而是观察动词词义发展演变所需要的一种动态眼光。关于《史记》动词配价聚合的总的结论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史记》中的高价动词较多,比如,饮食动词“饮”,在《史记》中为三价动词,而语义上与之对应的现代汉语饮食动词“喝”则为二价动词,“饮”比“喝”多了“与事”(间接宾语)一价,这多出的一价,正好能反映出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在古代,“饮”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饮食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关涉了主人和客人两个方面,而主人和客人的联络通过媒介“酒”而完成,于是,“主人”、“客人”,“酒”就构成了“饮”的三个配价。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如果进入了语法范畴,成为了固定的语法构造,则这个概念的范畴化程度是很深的。在《史记》动词的同义聚合中,共搜集了152组同义动词,涉及到547个单个动词,对同义词的细微差别一一作了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丰富的同义词网络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某事物的关注程度。第五章《史记》动词系统的特色及其所折射出的民族人的生存方式,是在前三章所描写的材料基础上,选择性地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结合近年来本人对认知语言学的思考,提出了一个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二重证据法”观点,其要义是指,在《史记》中,如果某一义类的语词较多较丰富,由认知语言学的“像似性”原理可以推断,该义类语词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一定是当时人们极度关注的,而这一点往往可以得到《史记》文本的验证(所谓“文本”,是指高出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如语段、篇章等,多数情况下指语段),即用文本层面验证语词平面。比如,《史记》中有几十个战争类动词,这是战争频仍的社会在语词平面留下的痕迹,从文本的角度看,《史记》中描写战争的语段也很多,这样,语词平面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得到了文本层面的证实。第六章《史记》中动词的组合特征,从多个角度描写了《史记》中的动词组合特征,其中,动词的动宾组合较为复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复杂的动宾关系正是人们对动作行为与相关事物多维关系的主观认识的曲折反映,也就是说,宾语位置可以出现不同语义角色的名词项,而由何种语义角色的名词项最终实现为宾语,取决于该名词项在认知上的凸显性。通过《左传》与《史记》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左传》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通常的古汉语教材称之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要比《史记》多,如果扩大对比范围,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古籍的时代越早,其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越普遍。可以说,名词动词化是词义虚化的源头,而词义的虚化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范畴化,与人类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的发展分不开,具体地说,名词动词化是由于组合的原因而引起的词义虚化。总之,本文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聚合原理和组合原理组织材料,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贯穿其中,即人与生存环境的互动如何推动了语言范畴化的进程。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中常见的一个双音形式“算了”作为研究对象,对它的词汇化过程、动因及虚化等相关问题作一个全面细致的探讨。词化前的“算了”是一个包含动词“
双线结构是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典型结构模式,覆盖深广,影响巨大。不同于一般宽泛使用的“双线结构”,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双线结构有它明显的发展、成熟、变化轨迹,并形成了固有的
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大气污染数据及气象部门公布的气象资料,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的大气重污染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大气重污染可分为静稳积
脓毒症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目前世界范围内因脓毒症、脓毒
“X不不的”用来表程度义,分析其出现在中心语X位置上的主为名词、动词及动词性词组、心理动词、形容词、副词,并概括其结构类型主表现为“X到/的/得不不的”。最后,从网络、语言
将2013年1~10月收治的60例压疮高危患者分成预防对照组和预防观察组各30人;将40例压疮患者分成传统治疗组和敷料治疗组各20例;分别观察并比较压疮预防及治疗所需的护理时间和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在我国都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二者之间又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一个广泛应用的药物可以同时对两者都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
儿童美术是美术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儿童美术教育,特别是儿童绘画受到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关于儿童
江泽民经济发展思想是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和中国发展各种因素、各种矛盾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趋势的正确把握之上的,由一系列宏观战略和微观策略方针有机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江
在众多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且近年来均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对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这一前提下,对慢性阻塞性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