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均用地相对短缺,加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已经对耕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耕地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对耕地生态安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以PSR模型为基础,构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分析滦平县2005-201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并以乡镇为评价单元,对滦平县耕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最后根据阻力诊断模型,计算出各指标对耕地生态安全的阻力度,研究结果如下: (1)从时间序列上看,首先,2005-2014年,滦平县耕地压力系统生态安全等级由“较安全”下降到“临界安全”;滦平县耕地状态系统生态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降低为“较不安全”;滦平县耕地响应系统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上升到“临界安全”。其次,从全县整体水平上来看,2005-2014年,生态安全指数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05-2010年,耕地生态安全指数由0.5856下降到0.4615,与状态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0-2014年,耕地生态安全指数由0.4615增加到0.5710,与响应子系统的变化基本一致,滦平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过程。 (2)从空间分布变化来看,2005-2014年,只有滦平镇的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耕地生态安全呈正向发展;长山峪镇、火斗山乡和邓厂满族乡3个乡镇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小营满族乡的耕地生态安全指数趋于稳定;金沟屯镇的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先升高后降低;其余多数乡镇的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整体上的生态安全指数有所降低。从等级变化来看,2005-2014年,滦平镇的耕地生态安全由“较不安全”提高为“临界安全”;长山峪镇、火斗山乡、邓厂满族乡3个乡镇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有所下降,其中长山峪镇由“临界安全”降低为“较不安全”,火斗山乡由“较安全”降低为“临界安全”,邓厂满族乡由“较安全”降低为“较不安全”;其余乡镇的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保持不变。 (3)从阻碍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来看,2005年的主要障碍因素为状态系统下的人均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响应系统下的人均GDP、农业机械化水平等;2009年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压力系统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和状态系统下的灾害指数、森林覆盖率等;2014年为压力系统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耕地粮食单产和状态系统下的人均耕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从单项指标变化趋势上看,2005-2014年,有效灌溉面积比、人均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耕地粮食单产等指标阻力度上升幅度较大。在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各种阻力因素中,压力和状态系统下指标的阻力度呈现上升趋势,而响应系统下指标的阻力度在呈下降趋势。 综上,滦平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过程,针对主要的影响因子,对如何提高耕地质量提出了合理化意见,为耕地资源的循环与持续利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