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在先秦儒家文献中存在隐显二分,在一些典籍中,除文本中的“情”字以外,其思想内容里还蕴含着丰富的尚情意旨;在另一些著作中,“情”范畴本身即占有突出的地位。基于先秦儒学中隐情与显情共存,本文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以阐发显情为重。 首先,本文从文字释义学的角度,对《尚书》、《诗经》、《左传》等与儒学相关的早期文献中的“情”字作了一次粗浅的爬梳与简要的解诂,指明“情”字在这些文献中所包含的意义是极其丰富的,不仅包括事物实际内容(与“名”相对)、人之品行才质(与“貌”相对)、人之真诚无欺(与“伪”相对),还包括人之内心情感,、忠诚正直之心等多种内涵,从而指出,从字义训诂上看,相对于汉许慎将“情”释为“人之阴气有欲者”,宋王圣美训“情”为“心之美者”或许更加符合早期儒家文献的事实,而著名汉学家葛瑞汉所谓“情在先秦只是指‘情实’、‘信实’、‘情况’,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情感的意义”这一观点则不免有些武断。 其次,本文分别探讨了《论语》、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孟子》、《易传》与《荀子》等先秦儒家代表性著作的情论(包括隐情和显情),或从某一著作的内容大要入手,探讨其核心的灵魂与现代话语系统下的情感之间的密切关联,或从某一著作中“情”范畴的字义辨析入手,探讨“情”之内涵、价值与先秦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具分有别,当逐一陈述: 关于孔子情论,该章着重考察了孔子的仁礼之学与现代语境下的情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剖析孔子所论之仁乃缘情而起,所论之礼乃以情为本,说明孔子仁礼之学带有显著的尚情特征,进而指出,因为孔子所尚之情的现实性与世俗性,使其仁礼之学相对于以往的宗教神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使人们的情感意识由虚幻的天国转向真实的人间,为人类的现实自由提供了无限生机;因为孔子所尚之情的忠诚性与高尚性,使其仁礼之学透显出纯粹而高洁的气质,为人类生命价值的提升开辟了一条光敞的大道。 关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情论,该章一方面通过对《性自命出》文本中20个“情”字的深入辨析,将《性自命出》中“情”的内涵归纳为三类:一是指性之外见(包括人们于实际生活中呈现出的喜怒哀悲的情感样式、好恶指向以及善不善的的人格特征三个层面);二是指人的内心情感,尤指礼之所据、乐之所发的人对天地、祖先以及神灵的情感;三是指真诚无伪的美好品格。另一方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