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广西宜州市下林村“社日”为例,运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下林村“社日”仪式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弥补民俗学领域对壮族民间“社日”仪式文化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社日”仪式所蕴含的壮族民间信仰文化及其功能进行分析阐述,探讨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村落民俗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 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共约四万字。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论题选题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的学术意义、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对国内外对“社日”民俗和村落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并简要说明论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介绍下林村的基本情况。包括村落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民族来源与村落历史,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下林村社的历史概况四节内容。第二章介绍社信仰的对象和社的组织,包括村社中祭祀的神灵的类型和形象、做社的组织者和组织机构如何产生、组织机构如何组织做社、民众的参与方式等内容。 第三章对村落做社的描述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包括春社、秋社整个仪式过程的描述和腊祭的描述。做社是全村的集体性活动,主要分为筹备和做社“过程”两大部分。由于春社做社过程有“洗家”仪式,过程较秋社时间长,过程复杂,所以本节内容为本章重点,春社和秋社的筹备工作和吃社饭等内容相同,所以本章秋社部分只对祭祀进行详细描述,其他部分做简单介绍。腊祭是春、秋社之外一年中村民在村社最为集中的时间,腊祭以家庭祭祀为主,在本章第三节对腊祭做详细描述。 第四章提出本文的观点。即笔者认为社民俗具有认同和社会维系的功能,娱乐的功能,文化传承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是社民俗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 结语部分,回顾全文观点和关于“社日”民俗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