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抗战纪录片《大后方》是由重庆广电集团和重庆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共12集,从军事、外交、教育等方面对抗战时期大后方为整个抗日战争所做的贡献进行了介绍,涉及的人物既有著名的军事学家也有普通的重庆市民,既有宏大叙事也有个体叙事。本文试图把叙事学理论应用到电视纪录片《大后方》中去,探讨纪录片的叙事元素,主要从影像叙事、叙事主线与视角、叙事节奏与结构、叙事语言、叙事空间维度和叙事主题与叙事价值六个方面进行探究。本论文的正文部分将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论文的第一部分将研究抗战纪录片《大后方》影像叙事,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叙述:第一,抗战纪录片《大后方》对历史的重现;第二,对抗战精神的重塑;第三,对重点人物和重点事件的聚焦。论文的第二部分将研究抗战纪录片《大后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主线。叙述主线在纪录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引导故事向前发展。根据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热奈特对叙事视角界定,本部分将叙事视角划分为解说的全知型叙事视角、“亲历者”的限制型叙事视角、解读者的纯客观型叙事视角。多种视角结合进行叙事既能够使历史大背景下的重要人物充盈饱满,故事情节的动人真实,又能够为观众提供心理层面的真实体验。论文的第三部分将研究抗战纪录片《大后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节奏。叙事结构是一个故事的框架,它决定着故事叙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将片段化的历史素材有机整合,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文章主要从围绕战争亲历者、重要事件两个方面分析叙事结构特征。叙事节奏是指故事发展的步调或急速或舒缓,张弛结合,形成合力,一方面可以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其情感的共鸣。论文的第四部分将研究抗战纪录片《大后方》的叙事影像语言。要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多样化的声音丰富了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二是蒙太奇的语言叙事和个性化的语言增加了叙事的真实度和现场感。三是丰富的镜头变换,近景、特写镜头的运用渲染了现场气氛。论文的第五部分将主要研究《大后方》的多方位的叙事空间维度。主要分为文献影像史料建构的历史空间维度和“亲历者”建构的现实空间维度和创作者构建的情感空间维度,从不同的维度建构历史事实,使历史真实可信,现场感强。论文的第六部分将研究抗战纪录片《大后方》叙事主题与叙事价值。这一部分首先探讨《大后方》独特的叙事主题:即把目光投射到战争背后普通的个体身上,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思战争,促使人们更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运用各种叙事技巧和方法对上述主题进行阐释,是对抗战题材历史纪录片在叙事学框架下衍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使命感的延伸总结。重新发现与探索历史过程、吸引新生年轻一代的关注、挽救濒危消失的民族记忆、影响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反思战争促进理性正义感,成为抗战纪录片《大后方》的传播价值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