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书出身明代四川望族,入川始祖为席友轸,至席书时已历七世。明代中期,席氏人文蔚起,科甲连绵。席书在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中了进士,于是担任了山东郯城知县,后来历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户部山东司员外郎、河南按察司佥事、贵州按察司副使、河南布政司右参政、浙江按察司按察使、山东云南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嘉靖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去世后赠太傅,谥文襄。席书交游颇广,朋友众多,与王阳明、黄绾、胡缵宗、杨一清等人交往尤为密切,席书时常与他们交流学术,互通书信,并且互相欣赏。席书一生著述颇丰,有《漕船志》《鸣冤录》《大礼集议》《大礼纂要》《席文襄公奏疏》《元山文选》等著作留世,这些著作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保留了大量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席书在做官期间参加了许多赈灾活动,救活了大量的饥民,功不可没,在中国赈灾史上应有一席之地。席书一生最引人关注的是其议礼活动。正德十六年(1521),发生了大礼议事件,席书与其他“议礼派”支持明世宗“继统不继嗣”,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和努力,最后支持明世宗的“议礼派”取得了大礼议的胜利,席书也因此身居高位。席书在做官时鼓励人们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又重视教育,修建学校,打击地方豪强,严惩贪官污吏,在明代政治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席书的学术思想既受到前人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他对王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席书在政治上有自己独到的思想理念,这一点在他治理灾荒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文学方面,席书的散文和词都值得称道,特别是他的词作,体现了较高的文学造诣,但埋没较久,有待发覆。席书是一位政治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一。有人因为席书丰富的学识和正直的人品而赞扬他,也有人因为在大礼议事件中与席书的立场不同而说他是奸佞小人,这都是当时的政治环境造成的。席书不是阿谀奉承之辈,他从人情出发,善于观察和分析时势,只是希望社会得到很好的治理。综合来看,席书是敢于直言上疏,忠君爱民的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