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情弱者、关注弱者”是社会公平的呼唤,是构建美好社会的需要。在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显、倍受关注的今天,对薄弱中学的学生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薄弱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相对贫乏,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较差,因此,在特定的学校体系中居于底层。既然薄弱学校处于不利的地位,那么薄弱学校的学生也就相应地成了教育场域中的处境不利者;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城乡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乡村薄弱学校的学生更是名副其实的弱者。他们生活在边缘,受人歧视、误解,而研究者对他们也缺少关注。L 中学是广西南宁市S 县的一所乡村薄弱中学。研究者扎根其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田野研究,采用了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等方法收集材料,对老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与观察,选择一名高一女生覃春云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叙事研究方法全方位呈现乡村薄弱中学学生的生存况味与内心世界。论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研究的缘起、叙事研究方法的特点与价值、进入研究现场与确定研究对象的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研究伦理等方面的思考。第二部分通过对十几位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访谈,倾听老师和家长对L 中学学生的看法以及学生的感受。通过研究对象的主位视角,从多维视野揭示薄弱中学学生的学习条件、社会地位和自我评价等等。第三部分通过对覃春云的家庭生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尤其是她在L 中学的三年学习生活情况和她的心路历程的叙述与分析,揭示学校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研究在乡村薄弱中学学习如何强化覃春云的“弱势心理”。第四部分着重讨论乡村薄弱中学学生与教育公平的关系,由于设备不良、教师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较差、学校学习氛围不佳,以及社会上的歧视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乡村薄弱中学成了制造弱势群体的一个“特殊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