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活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伴随金融创新技术的发展,资产证券化与衍生金融工具相结合,形式呈现出复杂化,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也已经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资产证券化融资能否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最终将通过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问题非常复杂和重要,我国制定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准则很有必要。由于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在整个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主要论述发起人的会计处理问题。在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基础理论后,在分析、比较国外有关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有关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规范和准则,并以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首期资产证券化试点为例,对其发起人的会计处理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论述了本文选题的意义。第二章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基础理论,包括其定义和发展、意义和影响、交易结构等方面。重点是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意义以及真实出售问题。第三章分析了国外有关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主要是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并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问题,这两者的处理方法是相对应的。文章分别介绍了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和后续涉入法,并对其进行了评价;二是会计报表合并和信息披露问题。第四章分析了我国有关会计规定和会计准则的发展,主要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同样从会计要素定义,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会计报表合并与信息披露等方面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最后对其进行了评价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第五章根据上述相关规定和准则,首先介绍了相关金融工具及其会计处理,包括服务资产,利率剥离,保留收益,利率互换,清算买权以及追索权义务等。然后以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首期资产证券化试点作为案例,分析了其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表合并与信息披露等会计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