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种语言形式以其风趣幽默、简单明了、个性强等特征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他们用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并不时的创造出新的网络语言。这种网络语言不符合语法规则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有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媒介,这一现象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从社会语言学,修辞学,词汇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对网络语言是如何生成的这一话题言者甚少。鉴于此,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生成动因,寻找网络语言为什么能表达出交际者的意图,或者说交际者的意图又是如何最后落实为网络语言这种非常规的语言方式。本文采用徐盛桓教授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对网络语言的生成问题进行解答,试图为网络语言的生成提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在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1500条网络语言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发现网络语言与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邻/相似关系。其中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着相邻关系的网络词汇占总数的28.93%,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的网络词汇占总数的48.14%,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着相邻和相似关系的网络词汇占总数的22.93%。正是由于这样的关系的存在,才使得网络语言得以生成,它在网络语言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语言的生成还受到网民个性和计算机网络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分析发现,本文在徐盛桓的理论框架上提出了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框架。总结起来,本文认为网络语言的生成路径是:(1)网络语言主要是源于网民意向性,主要是意向态度,即简洁明快和新颖独特。(2)网民的意向态度受到网民个性和计算机网络限制两方面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限制,导致网络语言产生的意向性。(3)网络语言之所以能表达出网民的真实意图,是因为它与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邻/相似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才使得网络语言得以表达出网民的意图,才使得网络语言能被广大的网民所理解并应用。(4)并非所有依靠相邻/相似关系和意向性的制约形成的表达方式都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形成必须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和不断的应用。基于以上几点,网络语言得以生成。同时,本论文在文章最后从认识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分类,把它分为相邻类、相似类、相邻和相似类。最后,本论文还提出了此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发展前景。由于网络语言还在不断的发展中,新的网络词汇还在不断的产生,新产生的网络词汇是否都能归入到此论文所提到的三类中,以及本论文所提出的理论框架是否适合于新产生的网络词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不过此次研究必定会为网络语言的生成问题开辟出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