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阐明街道峡谷绿化形式对机动车尾气扩散的影响,科学指导街道峡谷绿化种植设计。本研究选取人口密集、交通污染严重的中部特大城市武汉市,以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的支路等级街谷为研究对象,进行基础资料收集与街谷调研。根据与城市主导风向夹角的不同,选取正交方向、斜交方向、平行方向3种典型街谷方向,以机动车尾气中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PM10为线源污染物,利用城市微气候软件ENVI-met对调研得到的8种街谷绿化带空间配置情景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街谷PM10扩散与分布规律,从降低行人交通源暴露浓度的角度,探讨街谷规划设计中更为合理的绿化带空间配置;选取叶面积密度、树冠高度、树冠形状以及绿篱高度四种植物特征因子,模拟各特征因子改变与机动车排放PM10扩散的关系,寻求利于PM10扩散的特征因子指标,以期在种植设计中通过控制植物特征因子指标最大程度缓解街谷人行道PM10污染。对比不同方向街谷内绿化带空间配置的模拟结果发现:(1)正交方向和斜交方向街谷中PM10在背风侧堆积,绿化带条数越多,堆积越严重;(2)斜交方向街谷中,绿化带条数相同的配置也出现有较为明显的优劣之分:单条绿化带时乔木种植在迎风侧最好,种植在中央其次,种植在背风侧最差;两条绿化带时两侧种植乔木优于种植乔木与绿篱复层结构;三条绿化带时中央分车带种植乔木优于种植小乔木与绿篱的复层结构;(3)平行方向街谷,种植三条绿化带污染相对较重,其次是乔木种植在两侧,而乔木种植于a侧、乔木种植在b侧、乔木与绿篱复层结构种植在两侧、乔木种植于中央污染较轻。对比不同方向街谷内植物特征因子的模拟结果发现:(1)随叶面积密度增加,人行道污染加重,正交方向街谷PM10浓度增长最迅速,LAD增至3m~2/m~3后浓度趋于平缓;(2)斜交方向和平行方向街谷,随树冠底部高度增加,两侧人行道平均浓度降低,当树冠底部高度达到6m后若继续升高,则两侧浓度变化均趋于平缓,PM10浓度不再明显下降;(3)正交方向街谷,塔形、圆柱形树冠人行道PM10浓度最高,球形树冠时最低,斜交方向与平行方向街谷中伞形、塔形树冠人行道PM10浓度最高,倒卵形树冠时最低;(4)随绿篱高度增加,只有平行方向街谷人行道PM10浓度下降较为明显,当绿篱高度达到0.9m以后,高度继续增加,PM10浓度趋于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