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的改革之路,跌宕起伏,气势恢弘。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它的起步、展开和发展历程,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国有企业改革不仅直接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同时也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其成为国内外转轨经济学家们长期关注的焦点。现今对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研究,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些年转型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证明,在转型过程中,制度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制度向更高效率的演进取决于初始状态和持续的政治支持。因此,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本身的路径依赖,总结30年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史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演变史,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30年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变迁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78年至1993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调整时期。这个时期的改革,是在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过渡,以国营企业为主体,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993年至2003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创新时期。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个时期的改革,是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为主体,以企业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从2003开始,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制度完善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已经确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以中央企业和大企业为主体,以发展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本文认为,以公司制企业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泊来品。一种新制度的植入,必须充分估计到旧制度的兼容性和排异性,必须对其进行适应性的本土化改造。因此,深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针对现阶段的中国国情,综合考虑中国传统观念、习俗、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此,本文综合应用制度经济学、东方管理学、经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公司治理模式与民族文化的相关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核心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架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制度模式的理论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