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30年来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临床特征、药物治疗特点及肾功能不全对住院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1980年1月-2007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住院病例2555例,详细记录病史、入院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超声检查结果、住院期间详细用药情况等。根据我国改良后的简化MDRD(abbreviated-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Disease,aMDRD)方程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c-aGFR(ml·min-1·1.73m-2)=186×[肌酐]-1.154×[年龄]-0.203×1.233(女性×0.742),公式中肌酐的单位采用mg/dl(1mg/dl=88.402μmol/L),并据此将全部CHF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GFR≥90ml·min-1·1.73m-2)、肾功能轻度受损(60≤GFR<90ml·min-1·1.73m-2)、肾功能不全(GFR<60 ml·min-1·1.73m-2)三组;依据入院年代将全部CHF患者及CHF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分为Ⅰ(1980年1月-1989年12月)、Ⅱ(1990年1月-1999年12月)、Ⅲ(2000年1月-2007年8月)三组,分析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法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选2459例,肾功能正常者817例(33.3%),肾功能轻度受损者928例(37.7%),肾功能不全者714例(29.0%)。与肾功能正常、肾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相比,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者较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贫血、低钠血症、肢体水肿的比例较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钠、尿比重较低,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浓度较高,利尿剂、洋地黄使用比例较高,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较低(均P<0.01)。肾功能不全患者较肾功能正常、肾功能轻度受损患者住院时间长、住院病死率高(均P<0.01),使用多变量分析校正其它危险因素后,肾功能不全是增加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GFR每下降10 ml·min-1·1.73m-2,病死率增加16.7%(OR值:1.167,95%CI:1.076-1.267,P<0.001)。无论有无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均是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714例肾功能不全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2岁,呈老龄化趋势,≥60岁者占84.3%(602/714),其比例逐年代增加(P<0.01)。不同年代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贫血、低钠血症的比例及发病原因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发病原因中冠心病的比例逐年代增多,而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的比例逐年代减少(P<0.01)。应用较多的药物依次为硝酸酯(96.6%)、利尿剂(81.1%)、洋地黄(71.3%)。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的应用逐年代增加,ACEI以20世纪90年代应用比例最高。不同年代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Ⅲ组及Ⅱ组住院时间均低于Ⅰ组,Ⅲ组住院病死率低于Ⅱ组及Ⅰ组。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其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贫血、低钠血症较多见,且心功能差、神经激素活性高、住院时间长、住院病死率高,无论有无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均是增加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GFR每下降10 ml·min-1·1.73m-2,病死率增加16.7%。治疗仍以硝酸酯、利尿剂、洋地黄制剂为主,而ACEI、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较低,与指南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