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芜的《南行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但后来的《南行记续篇》却相差颇远。本文以“行走与进退”为观照角度,对这前后相继的两部作品作一通览统观。首先,对《南行记》从人本到文本,考察其“漂泊与寻找”,包括其流浪人生带来的极度体验和底层认同,异乡与原乡的形象同构中所展现的异域风土人情、游民人物形象及原乡所系所在;其次,对《南行记续篇》也从人本到文本,分析其“重访与转向”,包括其重游与新作中主体姿态的变换、写作策略的调整以及文本内部的裂变,边地与边疆形象的同构中所呈现的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乡土、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乡土及“新人新事”的乡土;再次,将《南行记》和《南行记续篇》对比和贯通研究,阐释其“承续与裂变”,包括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寻找与接受中时代语境的影响和自身的因素、知识分子立场的进退,左翼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中的激进与迷失、“反抗”与“服务”的转换,个体的声音和阶级的代言人的关系等。最后,以艾芜作品的成功与失落这一个案,来观照许多跨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的创作宿命,指出艾芜只是他们这一群体的一个缩影,并以引向总结经验教训和获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