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跨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的发展,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壮大,但是与诗歌和小说翻译相比,散文翻译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散文是中国文学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散文翻译对于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散文翻译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原作者或者文本为中心,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其他参与者,特别是未考虑到读者。鉴于此,本文选取卜立德(David Pollard)的《中国散文英译集》为研究文本,尝试采用接受理论来探索中国散文的英语翻译。《中国散文英译集》囊括了大部分中国古今经典散文篇目,包含了英语译文,原文作者相关背景研究,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介绍,内容详实,译文优美,是研究中国散文翻译的绝好文本选择。接受理论(接受美学)由德国沃·伊瑟尔和罗伯特·尧斯从西方阐释学发展而来,主要考察“读者接受”和“读者视野”对于文学的意义。根据接受理论,作品本身是有缺失的,作品在被作者完成后还必须依靠读者“消费”(阅读)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接受理论将文本与人的联系起来,不仅对文学研究意义重大,而且为文学翻译开拓了新的视野。文学翻译过程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潜在读者,包括了原作和译作,以往以文本或者原作者为中心的批评方法忽视了翻译过程中的其他参与者,运用接受理论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研究所有参与者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而且,中国散文最主要的特质便是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自我”,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如诗歌,小说,戏剧最主要的特点,对于中国散文以及散文翻译本质的发掘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本文在利用接受理论研究散文翻译过程中,结合了对“自我”重建的考察,在原作者,译者,潜在读者各个层面分析了“自我”的建构和重建,并从文化、情感和意象等领域对原作和译作进行分析,综合性地,全方位地理解和剖析了中国散文翻译。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中国散文作者在作品中建构了“自我”,向读者表达其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与人生经验,译者卜立德则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并重建原作者的“自我”。.为了达到此目的,一方面,他必须充实于原文表达,充分再现原文作者表现的多样性“自我”,使原文潜在读者视野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他必须考虑到译作潜在读者的视野及需求,使译文优美流畅。读者在阅读译作过程中能够正确,完整地理解原作者的“自我”,达到与之视野融合的效果。将“自我”重建和接受理论结合并运用于中国散文翻译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的意义,为接受理论开拓性的应用提供了方向,促进了散文翻译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启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散文翻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