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确保耕地的质量与数量,是加强和完善国情国力调查的迫切需要。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可以明确产能变化情况,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建设、休耕等措施,提高耕地产能,促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以江西省黎川县为例,基于GIS研究耕地质量等别相应的监测方法,并建立黎川县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通过将相关的数据输入该数据库系统,生成黎川县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的结果,快速准确地获得耕地质量等别,并借助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与上一年度分析与对比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形成相应的结论。(1)研究耕地质量分等体系确定方法: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确定黎川县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产量—成本”指数、产量比系数等分等参数,结合推荐分等因素和黎川县社会经济状况构建黎川县耕地质量分等因素指标体系。根据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分等因素的权重确定。(2)建立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指标体系:依据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指标选取的原则,从生产环境、生产力和生产管理水平等角度最终确定黎川县监测指标体系。(3)基于GIS进行监测渐变类型区的划分:利用GIS并结合黎川县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条件划分自然质量分区和分等因素限制分区,结合耕地质量监测渐变区划定的原则,采用“限制因素-自然等别”的方法确定渐变类型区的分布范围和类型。(4)监测单元和监测样点的划分:依据监测单元和监测样点选取的原则,并考虑渐变类型区、监测单元和监测样点的关系,在监测控制区和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图、耕地质量监测渐变区图等地图和要素叠加分析后形成监测单元、监测样点布设方案与结果,并采集样点土壤进行理化性质的检验。(5)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数据库建设:基于空间数据库技术,采用文件—关系混合数据库模型,进行数据整理、输入以及坐标变化等操作,最终形成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数据库。(6)利用黎川县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系统的相应功能模块进行分析,得出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并形成相应的结论:1)黎川县耕地质量等别整体情况变化:与2015年度等别面积进行对比,2016年黎川县耕地质量等别面积变化有如下规律:在国家自然等别方面,8等面积增加,10等面积减少;在国家经济等别和国家利用等别方面,大体上没有明显变化。由于耕地补充开发导致的新增耕地、灾害损毁导致的减少耕地以及土地整理项目导致的黎川县耕地质量平均等别发生了如下变化:2016年比2015年国家自然等提升了0.05,国家利用等提升了0.03,国家经济等提升了0.03。2)酸化型范围内,包括综合等为6等至11等的耕地,综合等除11等别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他等别变化不大。其原因是由于11等耕地所在区域的土壤PH值变小,土壤酸化。3)肥力提升范围内,包括综合等为5等至10等的耕地,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是由于这些地块经过多年生态耕种,比如实行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及增施有机肥方式,使得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