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这种制度迸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也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户脱离了传统的农地经营,自发的通过如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将自己手中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摆脱了农地的束缚,农地经营也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顺应了市场的趋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流转的政策并赋予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的权能,至此,农地作为金融资本的属性也被激发出来。在经济金融化的时代,农地承包经营权也不免要借助金融的产品形式为市场化流转助力。从经济金融化体现金融工具在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看,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金融化就是金融工具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融化本质上是把可长久耕作经营农地的预期生产所得跨期变现为即期各种可交易的金融工具,使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权益在以金融工具为媒介的投融资交易中得以明晰,可视为是以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支撑的农地金融制度。本文从江苏沛县土地银行、河南济源土地信托、安徽绩溪土地基金互联网流转三个农地流转金融化的典型案例入手,解剖麻雀。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每种流转方式的原理、运营模式以及运行的效果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发现在农地流转的实践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像农地产权的制约;农地金融化组织成本高昂对政府依赖严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农地流转的金融化规模依然偏小;农地流转的价值难以标准化;以及农户与投资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困境。这些共性问题构成了当前我国农地市场化流转的主要障碍。但在农地流转的实践中一些创新的形式也走在了理论之前,所以在之后的部分中,我汲取了这些案例中的精华部分,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法律、金融、保险、监管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