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ultural Analysis of Animal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Its Implication for Animal Metapho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亚里士多德将隐喻视为一种用于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修辞表达。1980年Lakoff和Johnson发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使得隐喻研究进入新纪元。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范畴,而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近年来,学者对隐喻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模式。  之所以以动物隐喻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本文坚信Kovecses所提出的人类思维和语言中存在“人是动物”这一概念隐喻:将动物的外貌、习性等特点投射到人类身上。由于动物隐喻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虽然学者在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却没有深入研究两者异同的深层文化因素。对英汉语中动物隐喻的深层剖析发现:英汉语中之所以存在相似的动物隐喻,是由两者思维文化、自然文化及人文文化的相似性引起的。而导致英汉动物隐喻差异的文化内涵则包括生活环境、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学因素、民族心理以及历史文化等。在外语学习中,很多与动物有关的隐喻表述很难理解。本文试图通过挖掘英汉动物隐喻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对文学作品中动物隐喻的翻译(异化与同化)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自《哈姆雷特》问世以来,这部悲剧就成了各国世界观众和读者的喜爱,更成为文学评论家的宠儿。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加以分析,各种观点林立,众说纷纭,不同的观点相互冲突对立,印
在当今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广告作为一种高效传递商品资讯和进行产品促销的手段,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并对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产生很大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典型的维多利亚家庭,是20世纪初的英国经典作家之一。近来关于伍尔夫和维多利亚时代复杂关系的探讨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认为传统和现代的写作特
目的了解在农民中开展营养干预的初步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基线和干预后的评估调查,在干预组将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盐、加强体育锻炼等相关知识以讲座、海报、宣
菲利普·罗斯(1933-)被公认为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犹太作家之一,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小说二十多部。发表于1997年,并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牧歌》是罗斯最优秀的作
称谓语是说话的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它是人类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社会伦理等意识层面的内容。在我国历史上,陆续出现了不少有关称谓
后结构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可以通过身体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解放的意愿。妇女有权力追求自己的欢愉。所以他们鼓励女性漠视父权制的界定,勇敢地书写自己。同时后结构女性主义者
名词动化现象无处不在,报纸上、文学作品中,还有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遇到。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关注于此语言现象。该文旨在将英汉中的名词动化现象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从其特征和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促进人类社会交流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翻译的重要性在各个领域不断凸显,翻译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