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亚里士多德将隐喻视为一种用于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修辞表达。1980年Lakoff和Johnson发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使得隐喻研究进入新纪元。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范畴,而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近年来,学者对隐喻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模式。 之所以以动物隐喻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本文坚信Kovecses所提出的人类思维和语言中存在“人是动物”这一概念隐喻:将动物的外貌、习性等特点投射到人类身上。由于动物隐喻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虽然学者在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却没有深入研究两者异同的深层文化因素。对英汉语中动物隐喻的深层剖析发现:英汉语中之所以存在相似的动物隐喻,是由两者思维文化、自然文化及人文文化的相似性引起的。而导致英汉动物隐喻差异的文化内涵则包括生活环境、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学因素、民族心理以及历史文化等。在外语学习中,很多与动物有关的隐喻表述很难理解。本文试图通过挖掘英汉动物隐喻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对文学作品中动物隐喻的翻译(异化与同化)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